一千萬都有人買這位傳教士不是皇帝的托兒便是腦子進水了吧
大明官員心里都這樣想。
包括朱載堉自己在內,他想著能賣到李時珍本草綱目十分之一的錢就抱起頭來大笑了,可以將皇上的貸款還清呀,卻不料皇上開價一千萬
朱載堉想都不敢想,他的確是覺得自己的理論很有價值,畢竟大膽而徹底地揚棄了千余年來的舊律制。
但價值真有這么大嗎
皇上讓他試著依據十二平均律研究制作一架鋼琴出來,可鋼琴與古代普通的琴瑟不同,最難的是琴弦。
琴弦不好,便達不到我們需要的音頻,從而失去了鋼琴的意義。
朱載堉其實已經找不到自己制作不出來一架標準鋼琴的原因。
而這一點朱翊镠心里比誰都清楚。
別說大明這個時候,就是再過幾百年,時至今日,鋼琴弦都必須從德國與日本進口呢,中國還制造不出適合鋼琴用的琴弦。
雖然在人類發明煉鐵之后不久就學會了煉鋼。由于鋼較之最初的生鐵有更好的物理、化學、機械性能,所以很快就得到大量地應用。
但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對鋼的應用一直受到鋼的產量的限制,直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后,鋼的應用才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所以在這個時候讓朱載堉依據他自己發明的十二平均律,制作一架像模像樣的鋼琴出來,根本不可能。
就像讓余定乾、余定坤雙胞胎兄弟研究制作一輛像模像樣的自行車,因為關鍵材料的不具備,即便有了自行車的雛形,也只能稱之為殘次品。
肯定經受不住考驗。
朱翊镠明知不現實,但還是愿意支持他們去研究,畢竟所有的研究成果不可能一次性成功,都是經歷不斷摸索不斷失敗然后積累經驗而成。
只有失敗之后,他們才知道缺陷在哪兒,才知道努力的方向。
比如朱載堉便發現了制作鋼琴最難的是鋼琴弦,而余氏雙胞胎兄弟發現制作自行車最難的軸承與輪胎。
雛形其實都有了,只是因為技術條件還不具備所以達不到要求。
莫非這位外國傳教士知道如何制作出來一架完美的鋼琴而且最難解決的鋼琴弦所需的材料也有了
這是朱載堉驚訝之余的估計,不然憑什么敢出價一千萬呢指定不會只是為了這一本書一個理論,而是當作一個投資能夠掙錢的項目。
雖然朱載堉尚未制作出一架完美的鋼琴,但他知道鋼琴結構復雜,倘若制作成功,必定價值不菲。
皇上畢竟也說過了,十二平均律是聲學史上的一項杰出貢獻,而鋼琴必須依據此理論定音制作。
朱載堉雖然也被一千萬驚到了,但他知道如何能最快將這個錢掙回來,那就是依據他這個理論制作鋼琴。
當作一個能掙大錢的項目來做。
想到這兒,朱載堉的心似乎逐漸平和了些,畢竟如果依據他的理論制作出鋼琴并完美的定音,那將錢途無量。
而答應出價一千萬兩銀購買的這名傳教士來自德國。
朱翊镠心里也更有底了,德國確實代表技術的先鋒。
而第一個想要購買且討價還價的傳教士來自法國。
當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德國傳教士的時候,只聽他又說道
“我買,不砍價,就一千萬,但使用權能否延長至兩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