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順達的生意,在張靜修他們那些人看來是非常不錯的,畢竟開創出了一種新的掙錢模式。
可在朱翊镠看來,還遠遠不夠。
首先,通順達能夠抵達的范圍極其有限,只不過與荊州府挨著的地區。與能夠抵達全國各地的后世那些大快遞公司相比,差得太遠了。
第二,因為工具的緣故,公司的效率很低。大馬車只能將果蔬和其它貨物送到固定地方,然后再由人力逐一配送出去,不像后世有機動車、電動車,最起碼也有個自行車吧。
還有一點,速遞的業務太少了,無東西可寄送,讓這個時代的人寄送什么呢?又給誰寄送?這塊兒需要開發,當然也需要觀念引導。
總之,對于通順達而言,第一要提高工作效率,第二要擴大業務范圍,第三要引導速遞觀念。
朱翊镠在琢磨,想著既然已經開始做了,那就要盡全力做到最好。
在這個時代,發明蒸汽機不知道有沒有可能,但發明自行車應該沒問題。
如果將自行車給搗鼓出來了,那不僅通順達徹底活了,整個朱氏集團肯定也會掙得盆滿缽滿。
相對于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自行車可就簡單多了。只要搗鼓出來,不用說,指定風靡一時。
都可以想象,如果騎著自行車在大街上溜達一圈兒,那回頭率沒有百分之百也有百分之九十九。
要有多拉風就有多拉風。
可以說,自行車是人類發明的最成功的一種人力機械之一,是由許多簡單機械組成的較為復雜的機械。
清朝康熙年間,黃履莊潛心研制了自行車。《清朝野史大觀》中記載:“黃履莊所制雙輪小車一輛,長三尺余,可坐一人,不須推挽,能自行。行時,以手挽軸旁曲拐,則復行如初,隨住隨挽日足行八十里。”
由此可見,黃履莊制造出來的自行車前后各有一個輪子,騎車人手搖軸旁曲拐,車就能前進。
這是史料最早記載的自行車。
黃履莊以后大約一百年,法國人西夫拉克年才制成了木制自行車。
……
有這個想法,朱翊镠就有心,需要找兩個專業的研究人員。
其實,這時代已經有了馬車,自行車不過是馬車的一半而已。
只要想到了,制作出來應該不難。
所以,朱翊镠將目標縮小,首先物色生產制作馬車的專業人才。
這個任務朱翊镠交給了游七。
游七在荊州城的地位與影響力雖然遠不及在北京城,但湖廣一帶的官員基本上都認識他,尤其是地位較高、又能說得上話的官員。
……
果然沒過兩天,游七就找來了兩位號稱研究的專業工匠。
是一對兒雙胞胎兄弟。
大的叫余定乾,小的叫余定坤。
因為是雙胞胎兄弟,所以兩人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包括說話的聲音。
唯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哥哥余定乾的額頭上有一道很深的刀疤,而弟弟余定坤沒有。顯然,那道刀疤不是天生而是后來才有的。
反正朱翊镠從兩雙胞胎兄弟身上就能找出這么一點區別來。
兩兄弟今年三十有六,在朱翊镠看來正處于最好的年齡。
兩人都不怎么喜歡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