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究竟是什么誰都無法確定。反正朱棣一殺到南京城,朱允炆的蹤跡就沒了,生死不知。
由此衍生出一個問題:如果朱允炆哪兒都不去,也不自殺,就坐在皇宮大殿中,朱棣會殺他嗎?
朱棣會置朱允炆于何地?
正如朱翊镠倘若真的取而代之,會置萬歷皇帝于何地?
這不正是王錫爵,包括李太后陳太后最為揪心的問題嗎?
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不妨可以試想一下,明著朱棣是不會殺朱允炆,因為起初就對天下人說了,不是篡位,是靖難,如果下令誅殺朱允炆,就與之前的人設不符,定然會受到來自朝野的非議與指責。
通常得位不正的皇帝,對自己的名聲更為在意。
比如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上位后,為了表明兵變的合法性,便大加修飾,給人基本的印象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嫉妒李世民,要千方百計整死李世民這個兄弟兼開國大功臣,所以李世民才不得不“正當防衛”。
所以試想,朱允炆若是在群臣的簇擁下坐在龍椅上,將自己完全置于公眾視線中,坦然面對朱棣,想必朱棣不敢動他,最多想辦法逼他退位(可惜朱允炆似乎沒想明白這一點)。
再試想,如果只有朱棣的心腹在場,方便搞“靖難之役”的這幫人封鎖消息,那么朱允炆萬無生理。
都知道所謂的“靖難”,實質上是叛亂的另一種表達。
朱棣所說的奸臣,具體是指朱允炆的親信大臣齊泰和黃子澄,這兩人大約讀書讀傻了,朱允炆才剛繼位就攛掇他削藩,提出的建議簡單而粗暴,引起宗室極大的不滿。
按“靖難”的思路,斬殺齊泰、黃子澄之后,朱棣就應該回兵藩地北京,這才是忠君愛國的好藩王。
但這可能嗎?辛苦一場只為殺兩個大臣?朱棣答應,他手底下的人也不答應。也就是說朱棣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奪朱允炆的帝位。在他的角度,一個死去的朱允炆才是他的好侄兒,弄死朱允炆最符合他的利益。
所以這種情況下,若是朱棣及其心腹遇上朱允炆,又能確保殺他不會被外頭的朝臣百姓知道,朱棣一定會當機立斷不會留他過年。
朱棣絕不希望在公開的場合與朱允炆碰面,碰上了,朱棣可就尷尬了。
只要朱允炆服軟,朱棣就不能不和他上演一出叔侄情深,到時怎么搞?撕破臉皮吧,用心營造的形象沒了;維持和平的表象吧,又當不上皇帝。
順著這個思路,朱允炆的結局或許令人不寒而栗。他真的是**嗎?或是真的逃走了嗎?但無論哪一種,都是朱棣所期望的。如此,他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登上大明皇帝的寶座。
又或許朱棣早已派人潛入皇宮刺殺朱允炆。為了不讓人懷疑到他頭上,又制造出朱允炆還活著但早已逃出皇宮的假象。至于是出家還是出海,那就要看各人想象力了。
雖然自古都有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朱允炆的說法,可仔細一品,會發現有點欲蓋彌彰的味道。
假如朱允炆真逃了,一個無兵無權的下野皇帝,值得朱棣這么忌憚?投資這多錢財,是嫌國庫太豐盈嗎?
所以可以試想,在公眾場合朱棣不敢殺朱允炆,但私底下沒什么不敢,而且很可能早就殺了,只是不想背負誅殺血親的罪名,才刻意放出朱允炆還活著的風聲。
讓鄭和下西洋,的確就是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宣揚國威”,進而表明他這個皇帝當得比朱允炆更好。至于找朱允炆這種說法,或許只是朱棣為了從側面說明自己沒殺朱允炆。
盡管朱翊镠尚未成功,但同樣的問題也擺在他與萬歷皇帝面前。
并非只有王錫爵一人想到,在座各位其實都想到了。
既不能回避,又讓人十分頭疼,畢竟這極有可能是誰生誰死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