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鎮守邊陲的名將中,馬芳堪稱一位傳奇式的人物,當時就有“勇不過馬芳”之說,詩人尹耕有“威名萬里馬將軍,白發丹心天下聞”之詩句。
《明史》對其評價總結:“大小百十接,身被數十創,以少擊眾,未嘗不大捷。擒部長數十人,斬馘無算,威名震邊陲,為一時將帥冠。”
而馬芳兩個兒子馬棟與馬林也都是軍事天才,次子馬林蔭父職接任宣府總兵,不僅馬芳兩個兒子,他的孫輩兒們也相當出色,一家三代為將。
這么說吧,同時期的武將如果以戚繼光、李成梁作為最優秀的代表,說他們第一,那馬芳與俞大猷他們一定緊隨其后,堪稱第二乃至可逼平。
沒夠挑選出馬芳的兩個兒子,看來朱翊鈞十幾年的皇帝還真沒白當。
不過站在朱翊镠的角度,他也不會答應將馬芳兩個兒子都給朱翊鈞。
所以回道:“大哥,馬棟與馬林,你任選其一吧。”
派去東番一個留下一個,至少在朱翊镠看來是最穩妥的選擇。
“不能兩個都要嗎?”
“咱們一邊一個嘛,好東西你也不能全拿走獨自占有是不是?”
“……”朱翊鈞又不說話了。
“既然如此,那我幫大哥選馬芳長子馬棟好了。”朱翊镠道。
“……”朱翊鈞依然沉默。
“那我就當大哥答應了哈,即日便召馬棟進京,護送大哥前往東番,并幫助大哥鎮守東番。”
“……”朱翊鈞自始至終都沒有轉過頭來看朱翊镠一眼。
“除了武將,大哥還需要帶走一些文官嗎?東番同樣他們幫助大哥治理。”朱翊镠接著又問道。
問到這個,朱翊鈞心里有點亂。更準確地說,是有點痛,因為他想了想卻發現并沒有心腹可用,之前重用的官員也沒見對他有多好,跳出來反對朱翊镠支持他的有幾個?
如果這時候點名要帶某某官員去東番,倘若不對他死心塌地忠心耿耿,即便迫于無奈答應了,去東番心里也不舒服,覺得很憋屈。
但不帶人去肯定不行,軍隊只能維和,不能創業。
一念及此,朱翊鈞如是般回道:“如果他們愿意,就讓曾經被張居正或因張居正而被貶黜、后來又被重新啟用的那幫官員隨我去吧。”
“好。”朱翊镠當即答應,正合他心意,原本他就是這么想的。
那幫官員如今正惶恐著呢,尤其是明確跳出來反對他的那幫官員。
在那幫官員眼里,反正不會被他重用,準備隨時被再次罷黜,前往東番或許對他們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
況且那幫官員不是急于證明自己的能力與見識嗎?認為他們所堅持的就是對的,剛好去東番有用武之地。
讓朱翊镠沒想到的是,來見朱翊鈞還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至少在頭疼的人選方面,已經初步有了眉目,還落得一個尊重朱翊鈞決定的好名聲,畢竟都是朱翊鈞選的。
至于被選中的那幫官員答不答應……似乎也由不得他們。
所以見過朱翊鈞與王喜姐后,朱翊镠便去慈寧宮向李太后匯報,并第一時間召馬芳長子馬棟進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