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在這樣一種風氣下,退伍還鄉的軍人還能得到正常的社會地位嗎?
大明甚至可以說整個封建王朝,治理百姓的根本方針幾乎沒什么兩樣,那就是保持他們的淳樸無知。
可一個退伍還鄉的軍人,等于是增加了一個無業游民,他們平時學到的本領與養成的起居習慣,如何適應農村的生活?毫不夸張,無用武之地。
退伍的軍人會發現在軍隊之外,人們所重視的是安詳文靜的儀表、華麗多彩的文辭、口若懸河的辯才,以及八面玲瓏的機智……可這哪是他們所擅長的能力?簡直就是南轅北轍嘛。
因而,退伍還鄉的軍人是一個極其復雜,且易生事兒的團體。
也許是鑒于唐朝藩鎮割據,大明從洪武皇帝朱元璋開始,就具有這種重文輕武的趨向。大約經過一百年后,文官集團進入了成熟階段,越到后來越是強盛,他們的社會地位自然而然上升到了歷史上的最高點。
與之相反,武官的社會地位則下降到歷史上的最低點,缺乏獨立、嚴格的組織,無法與文官分庭抗禮。
以致于許多將領們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可其社會影響力也未必抵得上文官的一篇精彩的大塊文章。
這樣一種體制與風氣,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早已被歷史證明過了。
朱翊镠自然不想重蹈覆轍。
治軍必須提上日程。
他指出的退伍還鄉的軍人所遭遇的境況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或者說只是重文輕武風氣下所引發的一個問題。
武人地位本來就低,退伍后就更不用說了,根本得不到他們想要的社會地位與尊重。退伍還鄉后他們毫無用武之地,甚至連生存都成了大問題。
如此一來,潛伏著很大的不安定因素,他們可不像百姓那樣好說話,一激動可是要動拳頭揍人的。
朱翊镠了解,在此之前,那些人會將田地寄在豪強權勢大戶人家那里,自有人種植。然而現在呢?
分田地就是旨在打破這種關系,讓百姓手里都有田地,那分到退伍還鄉的軍人手中的田地怎么辦?
他們自己不會種,百姓自己手中又有田地,不想租,寄田更不存在了……那讓他們這群人怎么辦?
這正是朱翊镠提出的問題。
嚴永凡肯定想的沒有他多,現實也確實沒有解決,都已經說了嘛,與錦衣衛差點干起來了,肯定是借助武力將他們暫時壓著。
但毋庸置疑,這個問題終究需要面對需要解決,而且是全國性的問題——涉及到治軍——至于到底如何整改,朱翊镠還真感到頭疼。
大明中后期的軍事窳敗可謂盡人皆知,其敗壞的程度讓人難以想象。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在嘉靖中后期,一支六十人左右的海寇登陸后深入腹地,如入無人之境到處殺人越貨,越過杭州北新關,經淳安入安徽歙縣,迫近蕪湖,圍繞南京兜了一個大圈子,然后趨秣陵關至宜興,退回至武進。雖然最后被殲滅,但他們殺死殺傷的竟有四千多人,而當時留都南京駐有多少軍隊呢?十二萬。
這樣的軍事行動,在世界戰爭史上極為罕見,讓人難以想象。
大明軍事敗壞的程度可見一斑。
理論上,十六世紀中葉,日本這樣一個島國能夠嚴重威脅到東南沿海各省的安全,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在朱翊镠看來,他倒是覺得以大明的實力應該越海進攻小日本才對。
當時的日本不僅地狹人稀,而且幾十年來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內戰頻仍,法律與綱紀蕩然無存。
而大明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中央指揮地方如身之使臂,同時據記載,大明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將近兩百萬。
然而這只是假想,至少朱翊镠覺得目前是假想,即便歷史在他手中已經悄然改變,仍然是假想。
因為大明可用的軍隊少,而野戰軍的戰斗力與農村的民兵幾乎相去無幾。
這才是現實。
要想攻打小日本,必須先治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