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朝節留在李成梁身邊,也就是遼東總兵官的駐守地遼陽,而張懋修隨努爾哈赤去了建州左衛。
從曾朝節的調查資料中得知,也是張懋修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
大明王朝對遼東以及遼東邊外地區的管制,實際管理得體的只有遼東,對其他地區的管理已經十分松散了,這個工作名義上交由奴兒干都司負責。
為什么說是名義上?
因為奴兒干都司真正起到實質性管制作用的只有初期那二十五年時間。
后來對遼東邊外實際上的管理,已經交到女真各部和蒙古各部的手里。
建立奴兒干都司的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以好戰著稱,不過他當初建立都司管制的對象是蒙元殘余勢力。
永樂九年,即1411年,明成祖遠征蒙古,決定在東北地區建立一個重要的軍事重鎮來統管遼東邊外,治所便選在元朝的征東元帥府。
也就是奴兒干城。
明成祖來到這里之后,繼續奉行“天子守國門”的政策。這樣,遼東邊外的奴兒干都司就應運而生了。
遼東邊外是一個歷史地理概念,指的是大明修筑的遼東邊墻之外的廣闊地區。而大明的遼東邊墻,是為了防備蒙古兀良哈和女真各部的侵擾而修建,西起綏中鐵場堡,東至鴨綠江邊,全長共計一千九百六十余里。
建州部以及海西女真四部,便是居住在遼東東部邊墻之外。
具體來說,建州部居住在遼東東部邊墻撫順關之外,海西女真居住在“開原南、北兩關”之外,其中海西女真哈達部居住在開原東北,貢市在廣順關,故稱南關;海西女真葉赫部住在開原北,貢市在鎮北關,故稱北關。
當初這些都在奴兒干都司的管轄范圍之內,現在名義上也是,但實際上大明已經失去了有效控制。
奴兒干都司管轄范圍有多大呢?
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游,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那一大片廣闊的地區。
(注:大致包括現在的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東北部分,以及西俄羅斯局部、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及以北地區,十分遼闊。)
奴兒干都司轄區內廣置衛、所,作為都司所屬的地方軍政建制。當下,奴兒干都司轄區內有衛384、所24、站7、寨1,可謂繽紛錯雜。
奴兒干都司建立初期,大明每年都會派官兵到那里鎮守,管轄結構也很健全。在奴兒干都司的震懾下,元朝殘余勢力不敢再侵犯大明國土。
然而,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當政的時候,逐步廢止了奴兒干都司。
“仁宣之治”,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寬松治國和息兵養民等一系列的政策使得國家出現盛世的局面,是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可這種盛世的背后,付出的代價也十分沉重,明宣宗將奴兒干都司遷址到開原。朝廷的正規軍撤出后,遼東邊外便轉由女真部與蒙古部自行管理。
明宣宗當初為何放棄奴兒干都司呢?
第一,他認為那里是苦寒之地,類似于雞肋。站著這個區域,既不能為國家的發展帶來利益,還要派兵把守,浪費了國家很多財力物力。
第二,元朝的殘余勢力因為內訌爭斗,沒有時間侵犯明朝。所以明宣宗認為以軍事為目的的奴兒干都司,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就失去了意義。
第三,明宣宗認為該休養生息,不再繼續發展成祖的擴張事業,于是選擇放棄一些浪費錢財的地方。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明宣宗先是放棄了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繼而又產生放棄奴兒干都司的想法。
朝廷一旦放棄管制,也不駐軍派官員,發展到現在就更難以掌控了。
這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但張懋修感覺自己也領會了朱翊镠的意旨,就是讓大明軍隊協助努爾哈赤統一這一大片廣袤的地區。
原來是分散打亂以便易于控制,如今朱翊镠思路變了,又要重新統一組合起來——這個任務交由努爾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