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因南京地位的特殊性,對那邊官員的京察都不嚴格,所以與北京這邊標準并不一致。”
“但這次除外,有多少不合格的官員便裁汰多少,朕鄭重其事宣布,其最后目的就是要裁撤留都。”
其實除了剛到任不久的王遴,申時行與楊巍都已經知道了。
只是朱翊镠沒有對外宣稱而已。
“這也是朕為什么讓伴伴待南京那么長時間的原因。”朱翊镠接著說道,“通過裁汰不合格的官員、精簡冗余機構的方式,最終裁撤留都南京。”
“所以對南京官員的京察,這次一定要嚴,與北京這邊做到標準統一,這是其一;其二,像兵部、戶部等,緊要的衙門,有必要保留暫且保留以過渡,而對于可有可無的衙門一律裁撤。”
“第三,裁撤留都南京后,關于南直隸是否有必要繼續保留,朕暫時沒做明確判斷,希望申先生回去與幾位閣老商議,是保留還是裁汰,或是將南直隸分解為幾個行省,盡快拿出一套方案。”
“臣遵旨。”申時行點頭。
“臣老抱恙在身,兩京官員的京察工作就靠楊老了。”朱翊镠囑咐道。
“老臣明白。”楊巍年紀雖然大了,但感覺身子骨還夠健朗。
“戶部王老。”朱翊镠又將目光投向王遴,喊了一聲。
“老臣在。”
“這是伴伴從南京官員手中搜羅來的錢,共計兩百萬,朕交給你以資國用。”
三位大臣面面相覷。
“實話與你們說吧……”朱翊镠這才將馮保奉旨行事一節對他們說了。
聽完三位無不感慨。
可讓他們又能說什么好呢?
陛下行事一向不就是這樣神出鬼沒從來都不按套路的嗎?
難怪不斷有御史彈劾馮保,也難怪陛下一概置之不理!
原來都是陛下“設計”好的。
突然為國庫增加兩百萬兩銀……怎么說怎么看都值得慶賀。
“朕還是那句話,該做事時,無論經濟,政治,還是軍事方面,只要有利于國家,有利于我大明子民,該放手干就放手干,不要擔心國庫沒錢,而瞻前顧后束手束腳。”
三位大臣都欣慰地點了點頭。
尤其是剛接任的王遴,心里美滋滋的,畢竟在此之前的幾位戶部尚書,像王國光、殷正茂、張學顏,都為國庫捉襟見肘而犯難過。
盡管因為張居正的改革,號稱國庫充盈,那也是在清田大計之后的事,也就是在最近幾年。
可由于萬歷皇帝折騰,張學顏已經感覺戶部尚書不好做了,等到陛下登基即位,起初更是讓張學顏頭疼,幾次找首輔、陛下理論。
到王遴接手,感覺國庫又越來越充盈,已經不愁錢了。
可喜可賀!
“年底北直隸所有居民身份證,都能辦下來吧?”朱翊镠問。
“沒問題。”王遴確定地點頭。
“好!待明年泰和元年,朕希望我大明所有子民都擁有自己的身份證。”
“臣一定竭盡全力完成任務。”王遴信心滿滿地說道。
“三位卿家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陛下,”楊巍忙說道,“按照您的指示,南京那邊屆時裁汰的官員很多,能否也像內廷那樣,可以給他們一個緩沖或安置的地方,這樣可以減少他們心中的怨氣,不至于動亂。”
“不必,外廷官員有兒有女,不像內廷中人。”朱翊镠斷然否決。
楊巍也就不再多說。
正當這時,王安進來稟報說:“萬歲爺,馮大公公回來了,他人已經到午門外,馬上就要進宮。”
“知道。”朱翊镠沖申時行、楊巍、王遴一抬手,“那三位卿家暫且退下,王老將這箱子錢搬走入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