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無數次的磕頭跪拜加強了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意義。
而他身為首輔主持各種禮儀,更表明他同樣也受道德、禮儀的節制。
儒家經典的教條越是簡單平淡,就越要加強學習,便如同磕頭跪拜。
越是地凍天寒溽暑蒸人,早朝也更可以收到鍛煉身心之效。
如果所有參加典禮的人都相信這種象征,而決心以行動促成其現實是,這是何等壯大的力量!
就像經筵一樣,雖然講書的時間太長,典禮過于呆板,參加經筵的人更是苦不堪言,這個令人折骨傷筋的傳統節目,他不知有多反感。
在文華殿前的花崗巖上,他匍匐了無數次,以至熟悉每一石塊的特點,經筵的令人厭倦之處,他比別人有著更多的體會與刻骨銘心。
他也知道朱翊镠很不喜歡。
可為什么還要繼續堅持經筵而不斷舉行下去呢?
與早朝一樣,都是一種“禮儀”。
這種“禮儀”有一個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了加強皇帝的威權。
然而朱翊镠在太和元年上朝第一天第一道旨意就是宣布取消跪拜之禮。
上朝不用跪拜,那其它場合更不用說了,等于是永久取消跪拜之禮。
讓他這個首輔還能說什么呢?
總不能在泰和元年第一天第一道旨意頒發時他就跳出來反駁吧?
再說了,陛下決定下來的事,什么時候又被人反駁成功過?
申時行正自思慮,又聽馮保緊接著宣布了第二道旨意:
“萬歲爺有旨,泰和元年開始,例朝制度取消,大臣有事逐級匯報即可,內閣閣臣以及十八大衙門堂官,有事可直接稟明覲見請奏。”
跪拜之禮取消,例朝也取消了?申時行不禁渾身一激靈,如此一來,以后皇上的威嚴該如何體現?
如同取消跪拜之禮一樣,每道旨意都會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只看造成與反對雙方的人數以及力量的對比,哪一方更占優勢而已。
顯然朱翊镠代表著絕對的力量,以致于人數上也占優。
這時候首輔與禮部尚書都聽著,沒有人站出來反對,畢竟絕大部分官員還是樂見其成。
“萬歲爺有旨,泰和元年開始,所有官員俸祿加倍,六天一休,休沐期間各衙門只需派人值守便是。”
聽到馮保念出這道旨意,一眾官員喜笑顏開,仿佛立馬兒便將前頭兩道旨意的內容忘了個一干二凈。
陛下果然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啊!
“接下來請各部院奏事——”
申時行習慣性地朝前膝行一步,這時候第一個奏事的通常是他。
內閣之后,才是六部。
泰和元年第一天當值,都知道自己該奏些什么——計劃與目標,各部門負責項目的執行與落實。
所以這次例朝持續的時間會很長。
不過都想著這是最后一次了,也不會有人覺得多難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