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镠終于抵達遼陽。
從廣寧到遼陽的途中,朱翊镠與戚繼光、李成梁幾乎只交流了一個問題。
就是遼東的軍士。
準確地說,是遼東在籍軍士與可用軍士到底有多少。
朱翊镠知道兩者有差距,戚繼光與李成梁也心知肚明。
其實,這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因為涉及到“吃空餉”。
大明軍官沒吃空餉的并不多見。
全國各地衛所或多或少都存在這現象,李成梁甚至有過殺降冒功之事。
只是礙于他在遼東定海神針般的作用,加上與張居正的密切關系,而沒有追究他以及他幾個兒子的責任。
雖然是敏感的話題,好在戚繼光與李成梁都明白朱翊镠的苦心,也知道朱翊镠即位以來一直致力于軍事改革,所以還是坦誠地交流了一番。
畢竟朱翊镠都來遼東親口問及,這時候再隱瞞豈不等于欺君?
并且為了打消戚繼光與李成梁的疑慮,朱翊镠論及這問題之前就擺明自己的立場:對過往概不追究。
戚繼光與李成梁都是聰明人,并不是只會領兵打仗的一介莽夫。他們自然明白朱翊镠說這話的用意。
既然皇上都來到遼東,肯定要了解當地實情,撒謊肯定不敢。
李成梁作了如實匯報。
多年來遼東在籍軍士都是八萬,但可用的軍士維持在六萬五千左右。
這就意味著遼東在吃“一萬五千”兵士的空餉。但朱翊镠清楚,這對于連年有戰的遼東來說并不多。
因為從前朝廷的軍餉很少有正常供給的時候,經常拖欠、不足額。
李成梁也是這么解釋的,遼東將士很苦,用這個一萬五千兵士的空餉,來彌補朝廷的拖欠與不足額。
而且李成梁還坦誠提到一個客觀事實,在遼東可用的六萬五千軍士中,自他擔任遼東總兵官以來,常年有將近五千士兵是他自己招募蓄養的。
簡言之就是不在朝廷編制之內,需要他自己掏錢供養維系。
李成梁能夠主動提及此情,朱翊镠頗感欣慰。畢竟私自蓄養兵士,要是追究起來很嚴重。
但對李成梁這些事兒,朱翊镠早已經了解清楚了。
不僅知道李成梁養著屬于名義上只他自己的兵士,還知道李成梁經常自掏腰包鼓勵將士,同時該與遼東豪商巨賈有著密切的聯系……
總而言之,李成梁無異于遼東的“土皇帝”,在遼東他說了算。
這情形,自李成梁得到張居正的重用后就一直這樣,從未變過。
當然有利有弊。
有利的是,李成梁在遼東勢力滲透至深,讓他擁有足夠的領導力,否則也起不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弊端就是,因為一個人說了算,導致他后來越來越嬌縱、奢靡,一旦他退位,遼東問題立馬兒凸顯。
李成梁有他獨特的治軍方略,不可復制,與戚繼光大為不同。
這就是為什么后來支持李成梁的張居正、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等閣臣全部落幕后,李成梁自然而然被人攻擊彈劾退位,結果換了八任遼東總兵官都治理控制不好遼東的緣故。
當然,治理控制不好遼東,與努爾哈赤的崛起也有關系。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李成梁后來的退去,遼東問題日益凸顯,已經沒人能夠很好地治理遼東了。
而努爾哈赤領導的女真卻在不斷地變強,此消彼長,最后讓努爾哈赤如愿以償成為大明的掘墓人。
作為后來人朱翊镠,他很清楚,李成梁式的英雄人物不可復制,遼東有李成梁,可守;但沒有李成梁,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