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也是這么想的。”李成梁點頭道,“可在遼東,我自己心知肚明,的確有被許多人詬病的地方。”
戚繼光不由得想起,當初朱翊镠讓他擔任薊遼總督的本意,就是要防止李成梁被人詬病的地方無限放大,以致于最后李成梁迷失自我。
現在仔細想來,陛下對遼東的事恐怕早就已經了若指掌了。
還有陛下不知道的嗎?這時候豈能隱瞞而不坦誠交代呢?
不說別的,只要想到老朋友張居正如此自視甚高的一個人,唯獨對陛下服服帖帖,足見陛下的高明之處。
“就看陛下怎么改吧。”戚繼光刻意叮囑道,“到時候我們只管配合就是了,可千萬不要反抗。如今朝中大臣道都明白這個理,一來沒有陛下眼光高,二來也阻擋不住陛下的每一次改革。”
接著戚繼光又將朱翊镠決定改革守制禮儀的事說給李成梁聽。
李成梁有點不敢相信。
戚繼光接著感慨地道:“而且關于張泰征不必辭官回家守制二十七個月,當時陛下剛好出征不在京,這個決定是皇后娘娘與首輔共同決定下來的,由此可見陛下人不在京但威依然在,也可以側面說明陛下的英明神武。”
“陛下的英明神武我亦有所耳聞。”李成梁似有所思地道,“這也是我為什么在陛下面前坦誠的原因之一。”
“但有一點我可以確定。”戚繼光本著自己內心,也算是對李成梁的鼓勵,“就是無論接下來遼東將面臨什么樣的改革變動,你都將是遼東總兵,深受陛下的倚重與青睞,這個不會變。”
李成梁沒有什么特別反應,因為他自己也感覺出來了,眼下遼東總兵官不是他還能是誰?
遼東局勢如此復雜,隨便派一個人來,試問能鎮得住嗎?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簡單不過的判斷,絕非他迷之自信。
不然連私蓄兵士這種大事,也敢在陛下面前坦誠交代嗎?
反正私蓄兵士不是為了他個人,而是為了更好地與外族人作戰,也算是保護遼東官民的利益需求。
戚繼光接著道:“我們現在想得再多也沒用,且看陛下接下來的行動吧,不過有一點好像能夠基本確定:陛下有心要將女真、蒙古各部落納入我大明,讓他們成為大明一份子。”
李成梁有點不以為然地搖頭道:“那些外族人桀驁不馴,與我大明相比,說他們窮得叮當響不為過吧?將他們納入我大明,是要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嗎?否則他們永遠想要占有我大明的財富,不可能杜絕邊患,可那樣的話,豈不成了累贅?何必自討苦吃呢?”
“陛下說這樣能夠換來和平,就像三娘子那樣,與大明和平何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誰也離不開誰時,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邊境沖突吧?再搶殺劫掠不是與自己人過不去嗎?”
“不得不說,陛下的想法是很好,充滿了理想主義,就不知現實怎樣。你與我一樣,多少年來都與外族打交道,他們是容易被馴服聽話的人嗎?他們骨子里就喜歡搶殺劫掠、逞勇好斗,這是他們的天性。”
“有理想終究是好事嘛。”戚繼光笑了笑說,比起消極不看好的李成梁,他要樂觀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