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象乾在向朱翊镠匯報工作,重點談到女真族人入籍大明一事。
有三五成群、拖家帶口的女真族人從建州方向來,投奔尼堪外蘭,聲稱愿意入籍大明,成為大明一份子,長久定居遼東——政策很快有效果了。
在匯報并恭賀這大喜事的同時,王象乾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他問道:“陛下,若大量女真、蒙古族人涌入遼東境,治理會不會亂套?還有,這些人來是否別有二心?”
“來遼東第一條就是要遵紀守法,否則遣送出境。”朱翊镠回道,“再說了,現在也只是猜想,治理會不會亂套,要看實際情況才行,多想無益。至于是否別有二心,與當地政策也有關吧?一句話還是要坦誠相待,不歧視不壓迫。”
“臣擔心涌入的人太多,遼東承受不住。”王象乾又小心翼翼地道。
“放心,不會。”朱翊镠搖頭,心想遼東這才多少人口?幾百年后都能承受得住,就現在這點兒人口算什么?
見皇上如此信心十足,王象乾也不好說什么了,頓了頓,又道:“陛下,臣心中還有一個疑問。”
“但問無妨。”
“陛下連續的政策方針,都是為了吸引外族……哦,該說少數民族,都是為了吸引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人入籍我大明,成為大明一份子,這樣勢必引起少數民族人的騷動,而事實上也是,努爾哈赤自然感覺到了,如此一來,倘若努爾哈赤并無入籍大明之念,那不是會激發他的提防之心吧?”
“朕也沒說不讓他感覺到,又不讓他提防啊。”朱翊镠笑了笑說,“以努爾哈赤的腦瓜兒,想必早就猜到朕的心思,就看他接下來如何選擇吧。”
“陛下,如果努爾哈赤不肯歸順,而想擁有他自己的一片天地,那真要將他誅殺嗎?”王象乾弱弱地問道。
“現在都只是假設,如果等到有一天假設成真了,再議論不遲。”
“陛下,還有一個問題不得不說,據臣所了解,倘若大量女真族人涌入遼東定居,會引起遼人的不滿與抗拒。”
“嗯,這一點朕也想到了。”朱翊镠微微頷首,“不過,相對于需要忍受連年戰亂之苦,還是安撫當地人結納吧,試著與他們做朋友,而不是敵人。這個確實需要你們做當地人的思想工作。”
“臣明白。”
“當我們真的與少數民族融為一體不分彼此時,自然就沒有這些顧慮了,不急,融合總得需要一個過程。”
“但是陛下,依臣看來,大部分人還是不愿意離開自己的故鄉。”
“這個沒關系,咱不強迫任何人,愿意來遼東或其他行省,都熱烈歡迎;不愿意背井離鄉去嘗試不一樣的生活,就待在原地嘛,一樣可以做大明人士,朕還有可能讓他們實現區域自制。和平的日子不香嗎?難道非得戰爭?”
“就不知那些人能否理解陛下的一片苦心啊!”王象乾感慨地道。
“政策方針朕已經頒布下去了,接下來施政者很關鍵,定要謹記`以人為本`的治世理念。”朱翊镠再三強調。
他當然相信王象乾能夠很好的理解領會,擔心的是下面的執行人,都能想象不可能做到他理想中的那么好。
“臣只能竭盡全力倡導陛下的治世理念,至于下面的人到底能領會幾分,又做得如何,臣不敢保證。”王象乾沒有任何夸大之詞,本著自己內心回道。
“知道,但遼東的政治改革,趁朕還在遼東,盡快提上日程吧。倘若政治不清明,許多政策方針將流于形式。”
“陛下圣明,臣正有此意。”王象乾神色一喜,但隨即又道,“不過,臣還是有點擔心李總兵的感受。”
朱翊镠點了點頭,“朕會找機會與他談談,你盡管放手去做。”
“臣遵旨。”
正說著,見朱八戒歡欣雀躍地沖進來稟道:“師祖,師父來了。”
“什么?”朱翊镠微微愣了一愣。
“師父與張懋修來了。”朱八戒又眉飛色舞地回道。
“他們來了?在哪兒?”
“就在衙門外頭,等著師父宣召呢。”
“讓他們進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