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撫順關交易榷場,朱翊镠才帶著王象乾、李成梁等趕回遼陽。
回遼陽的途中,王象乾與李成梁都想問皇上來撫順關的目的達到了嗎?
似乎,好像也只是問李永芳幾個問題,但他們又不知道怎么開口。
直至快到遼陽城時,李成梁才忍不住開口,不過開始也沒有直問:“陛下想將游擊將軍李永芳調去京城任職嗎?”
朱翊镠點頭:“朕是有這個考慮。”
之后李成梁才問開:“那陛下覺得這次去撫順關的目的達到了嗎?”
“算達到了吧。”朱翊镠倒是直接,繼而又問,“你們是不是很想知道,朕為何忽然要去撫順關見李永芳一面?”
李成梁與王象乾都點頭。
“那你們先回答朕問李永芳的那個問題吧,就是當敵軍來犯,明知寡不敵眾鎮守不住了,到底是堅持血戰到底,寧可城破民死,還是為了將士與百姓,忍受千夫所指向敵軍繳械投降?”
“其實,當陛下問李永芳將軍時,臣心里就已經有了答案。”李成梁回道,“作為一名軍人,臣當然不會繳械投降,否則不配叫作軍人。”
“但是臣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百姓慘死,倘若百姓不懼死,愿意與臣一道守城,那就讓他們來;倘若不愿意,明知守不住,臣會先放他們出城,哪怕向敵軍投降,畢竟他們沒有守城的義務。而后臣會與其他將士以及愿意守城的百姓堅持抵抗,與城共存亡。”
王象乾興奮地道:“雖然我不是軍人出身,但與李總兵想到一塊兒去了。這也是我內心真實的想法。”
“英雄所見略同。”李成梁笑了笑。
然后兩人同時將目光投向朱翊镠。
“很可惜李永芳沒有想到。”朱翊镠感慨地道,“你們都想到要征詢城里百姓的意見,問他們到底愿不愿意與你們一道堅守,李永芳好像沒有這個覺悟,在他眼里,為了不讓士兵與百姓遭殃,哪怕讓他背上罵名也在所不惜,其實應該問問士兵與百姓的意見。”
“可陛下如何得知李將軍的想法?”王象乾詫異地道,“他當時不是說為難,所以不知道如何抉擇嗎?”
“這不是明擺著嗎?在朕的面前他豈敢說投降?但心里是傾向于投降的,不然又何以如此為難作出抉擇?”
歷史上李永芳開城門投降后,確實保住了撫順城百姓的性命,但全部被遷移到赫圖阿拉城去了。
也不知道當時的百姓怎么想,是愿意遷移他鄉還是愿意堅守?這個不得而知,但朱翊镠覺得該問一問,倘若都愿意堅守呢?清兵打到江南時,多地百姓愿意與將士們共守城池。
生命誠可貴固然沒錯,但許多人也并不怕死,認為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這是中華民族的氣節。
李永芳或許低估了當地的百姓。
當然歷史的真相不得而知,歷史上李永芳投降時到底怎么想的,誰也不知道,興許認為大明已經爛到骨子里,已經無可救藥也未可知吧?
反正現在他是沒有這個機會了。
王象乾又謹慎地道:“只是陛下,以此為由調任李將軍會不會?”
“你是覺得朕只憑問兩個問題,就決定李將軍的前程,這樣不合理或有失公平嗎?”朱翊镠直截了當地問。
“沒有,只是理由……倘若被李將軍知道,他也許會不服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