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草原當然讓人心曠神怡,可朱翊镠也心知肚明,此次出征勢必會引發恐懼與混亂。
畢竟先頭就已傳出科爾沁部未戰先慌的消息,四路大軍壓進,戰爭一觸即發,沒有人不擔心。
朱翊镠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是,科爾沁部投降,交出兵權。
恐怕只有這樣才可以將損失減到最小,對雙方都有好處。
就不知科爾沁部大汗與各位首領是什么態度,反正截止目前為止,朱翊镠還沒有收到表態的消息。
軍隊徐徐前行,不斷有士兵策馬飛來向朱翊镠匯報前方的動態。
“報——薊遼總督戚大帥與東北軍區總參謀舒爾哈齊已經會合,就在前方十公里處等候皇上。”
這次朱翊镠第一次進蒙古草原,對眼前的一切并不熟悉。
但他知道科爾沁部是歷史上蒙古諸部之一,實力非常強勁。
科爾沁部東鄰扎賚特部,西鄰扎魯特部,南鄰盛京邊墻,北鄰黑龍江,東西兩端相距八百七十多里,南北兩端相距二千一百多里,地域廣闊。
科爾沁部為何會有如此的實力?
只因元太祖成吉思汗把二弟合撒兒分封在今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流域呼倫貝爾大草原、外興安嶺一帶的廣袤土地,成為“東道諸王”之一。
成吉思汗擴編帶弓箭的“豁兒臣”即科爾沁護衛軍。
合撒兒為兀勒都赤(指揮者),負責斡耳朵(大汗營帳)的警衛和警戒的重任。
“科爾沁”由軍事機構的名稱,逐漸演變成為合撒兒后裔所屬各部的泛稱,形成著名的科爾沁部。
也就是說,科爾沁部的始祖是成吉思汗的弟弟。
像蒙古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嫩科爾沁、阿魯科爾沁旗、四子部落、茂明安部、烏拉特部及青海和碩特等部族均屬科爾沁部的分支或后裔。
由此可見科爾沁部的輝煌。
明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合撒兒第十四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一系為躲避戰亂,率部從世襲領地南遷游牧于嫩江流域。
為區別于同族之阿魯科爾沁,稱為嫩江科爾沁,即嫩科爾沁部,名稱由此開始固定。
此時的首領是翁果岱,他是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兒第十七世孫,是奎蒙克塔斯哈喇之曾孫。
聽說也是一位好戰分子。
但歷史上的翁果岱與努爾哈赤幾次交鋒,最后都以失敗告終,最后不得不簽署盟約。
但無論怎么說,科爾沁部是漠南蒙古諸部中的強悍部落。
駐地在通遼。
前方不遠處是科爾沁左翼后旗,也就是李成梁上次兵敗之地。
四路大軍約定在此會合。
戚繼光與舒爾哈齊先出發。途中肯定沒有遭遇襲擊、對戰,想必此刻已經安全抵達約定的地點。
“報——”
忽然,又有一名士兵飛馬來報。
“前方有一隊逃亡的難民,想要進入遼東避難,愿意入籍大明。”
看吧,引發恐慌混亂。
這是朱翊镠不希望看到的,但也沒辦法,在所難免的事。
“放行,讓他們入遼。”
朱翊镠當即作出指示,可轉念又一想,萬一他們不是百姓,而是科爾沁部官兵所扮呢?
即便是百姓,屆時突然一下子涌入那么多,遼東也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