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及此,朱翊镠又吩咐道:“但先將他們帶到朕這里來。”
“遵旨。”士兵領命,飛馬而去。
約莫有小半個時辰,一小隊士兵領著一大隊難民出現了。
看上去確實就是避難的難民,而不是官兵所扮,因為這隊難民扶老攜幼拖家帶口大包裹小包裹的。
一看就是逃亡避難的人。
其實先頭聽說也有零零散散的科爾沁部百姓逃到遼東來。
對于難民,遼東方一概接收,本來民族政策中就鼓勵兩族人相互來往,倘若選擇定居更加歡迎。
這是民族融合的一種方式。
“啟稟陛下,難民帶來了。”領隊的士兵沖到朱翊镠面前躬身說道。
“問他們從哪里來,想到哪里去,又有何需要?如實道來,朕盡量滿足。”
“卑職已經問過,他們都是科爾沁部反戰的百姓,聽說遼東歡迎他們,所以前來投奔,只想擁有安定的生活。”
“好!歡迎。”
“但是陛下,他們擔心是否會分給他們田地,是否可以享受到像遼人一樣同等的待遇。”
“告訴他們,一定可以,不僅可以享受遼人該有的待遇,而且待遇比遼人只好不壞,這是朕的承諾。”
“卑職這就向他們傳達。”
“嗯。”
“不過陛下,還有一個問題。”士兵接著說道,“倘若科爾沁部族人都想來遼東定居生活,恐怕也不現實吧?”
“這個朕知道,告訴他們,歡迎他們的不僅僅只有遼東,還有吉林,還有京城,乃至中原各個行省。只要入籍大明擁有大明身份,去哪兒都歡迎。”
“明白了。”士兵飛奔而去,迅速將朱翊镠的旨意傳達給難民知。
難民自然心花怒放感激涕零,不過暫時尚未體驗,心中仍有忐忑,但至少大明泰和皇帝沒讓他們失望。
而是給了他們無限期望。
這隊難民看起來得有五六百人,在得到朱翊镠的同意后,由士兵引導,徐徐向遼東方向進發。
朱翊镠下令繼續前進。
過不多會兒,又有一名士兵飛馬來報,說前方不遠處又涌出一隊難民。
每逢戰事,最苦的還是老百姓。
朱翊镠照例允許他們進遼避難,相信王象乾能夠領會他的意旨,對投奔而來的難民有妥善的安頓。
之前在科爾沁部的宣傳鼓動早就起到了動搖民心與官心的作用。
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然是戰爭的最高境界,也是朱翊镠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然而一堆一堆的難民逃到遼東,朱八戒看著著急:“師祖,還沒開始打,他們就開始逃,那還打不打呀?”
“逃的是百姓,又不是官兵,你看官名有人逃嗎?”朱翊镠道。
“哦,我們打的是反明的人。”朱八戒咧嘴笑了,接著又問,“師祖,倘若他們繳械投降,那我們還打嗎?”
“看他們的態度吧,誠心與否,只要誠心誠意,什么都好商量。”
這時又有一名士兵疾馳而來,聲音聽似比前幾次都要急促。
“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