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禮之后是新聞發布會,就是獲獎的人接受各類媒體的采訪。
被人關注的主要是杜啟喜。
他緩過來之后,倒也表現的貌似正常人。
畢竟是北電畢業的,已經拍過兩部片子,就算聽他一些言論覺得他是草包,記者也會自己腦補出更深層次的解釋。
拿了銀熊,還有最佳新演員。
林冬和杜啟喜在威尼斯待了兩天就去了多倫多。
去那邊不是展映,也不是評獎,多倫多并不進行評獎,它就是一個賣電影的地方。
威尼斯那邊始終沒有人出超過百萬美金的價格。
兩人才來了多倫多。
這邊果然就比較熱鬧了,片商云集。
林冬和杜啟喜擺了個攤子,掛上一張臨時制作出來的海報,上面介紹了電影,然后重點寫上銀熊獎,還有最佳新演員。
主競賽單元,兩個獎項,其中還有銀熊大獎。
最開始是小片商,偏僻小國的那種,聽都沒怎么聽說過的國家地區名字,杜啟喜也不斤斤計較。
五百美金都賣了一單。
好的也就一萬刀。
十幾單下來,入賬大幾萬美金。
真正的大頭都不是這些,這些能賣就賣,誰還管他價格啊。
華語電影真正的能賣錢的應該數東南亞、日韓、非洲、歐洲、北美,不過這也是矮子里面拔矬子。
這幾個大頭,最先開張的是歐洲版權。
來自大腐國的一位老鐵出了四十萬美金的價格,買走了歐洲的海外版權。
更感人的是這老鐵和林冬聊得開心。
還介紹來了印度的片商,最后給了十萬美金的高價。
俗話說,不可能盯著一只羊薅羊毛,但是人生地不熟的又能怎么辦呢。
林冬可勁的慫恿著大腐國老鐵,又讓他介紹了一個老美片商,屬于在片商里地位比較高大上的。
人家開口就是要全版權。
可林冬和杜啟喜哪還有全版權賣。
然后人家就不想搭理他們了。
杜啟喜一拍桌子,要把下部戲的外海版權也預定給人家。
人家就樂了。
鬼知道你下一部拍的啥玩意啊。
杜啟喜亮出了他行李箱的獎杯,一個金虎,一個銀獅,這貨居然把自己的兩個大獎杯隨身攜帶了。
這一幕果然鎮住了片商。
人家不見得就認識杜啟喜,但是這倆獎杯人家認識,非常的認識。
不過下一部還不知道怎么樣呢。
外國人也不流行君子協定,所以一切都還在基于眼前的這部作品說話。
給出了一個一百萬五十萬美金的價格。
這么算下來,這部劇的海外版權賣到了兩百多萬美金,折合下來也有一千五百萬出頭。
這錢是不需要和院線分的。
算上官方對三大電影節獲獎作品的補助,算上院線票房分成,賠本是一定要賠,但也賠不了多少。
杜啟喜背著他的倆獎杯,半喜半憂的和林冬回家。
一邊是拿到了銀熊獎,另一邊是承諾的兩個億成了笑話。
不過,出品方終究還是沒有帶人砍他,電影這一行,賺也能賺個盆滿缽盈,比如《新路》以小博大,八千萬賺回來六點五個億。
可惜他們沒有趕上好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