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億票房,有點少!
這是林老板為數不多嫌票房少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他希望他投資的電影賠的越慘越好。
什么?
你說這對導演不公平。
導演不需要公平,賠的慘的導演,林老板愿意包養他們。
現在輪到林老板自己個人投資的電影,他就想著,為啥沒有五十億票房呢。
就算沒有五十億。
四十九億也行啊。
如果僅僅只有24.8億的話,出品方的總分成票房大概是38%——可分成票房一共43%,其中有6%被克萊斯特發行部拿走了。
然而,這筆賬是沒辦法按照38%算的。
不然的話,這筆錢早就分下來了,也不至于拖了好幾個月。
實際上,在《港不容易》上映之前,徐朗就以1.5億的價格將《港不容易》38%*80%的票房分成賣給了17控股。
之所以不是38%,而是38%*80%,也就是30.4%的票房分成。
那是因為這部電影其中有10%是屬于光劍的,還有10%是屬于趙燕子的。
在剩余的30.4%當中,徐朗占據58%,寧海、周勃、王順溜都占11.8%,林冬占了6.6%。
這是什么鬼操作呢?
對于《泰不容易》這部電影來說,由于發行方克萊斯特發行部的友好照顧——畢竟是老板的私人項目,投資方最終分到的錢高達38%。
依據這個計算方法,只要《港不容易》的票房到達11.5億元,投資方就可以拿到3.5億元的收入,那么去掉2億成本之后的票房凈收入就可以達到1.5億元。
而之前的《泰不容易》票房就已經超過了12億,為什么徐朗對于《港不容易》的信心還不到12億?
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難不成徐朗要把大家的錢都吞了。
實際當然不是這樣的。
事情依舊要從光劍傳媒說起,這家公司投了《港不容易》,當《港不容易》票房大爆,打破國產電影票房紀錄之后。
這家公司立刻進行了大肆的宣傳炒作。
刻意模糊化了其他投資方,弄得好像整部戲都如同他們自家出錢似得,徐朗也僅僅只是一個打工仔。
于是,他們的股價一夜暴漲。
到后來,足足漲了65%之多,票房上的收入根本不算啥,人家市值暴漲了33億。
總票房才13億不到,分成票房更是不足五億,哪里比得上股市上的風云變幻。
自己努力累掉蛋,禿頭都添了好幾顆疤,憑什么好處全讓別人給占了。
從那時候起,徐朗就已經開始默默的謀劃了。
為了讓計劃能夠順利,他還拉上了幾個小伙伴,確保資金充足。
幺七控股是香江一家上市公司,處于快要退市的邊緣。
徐朗沒費什么力氣就把它給收購過來了。
上市公司聽起來很高大上,但真正值錢的其實也就那么多,相當一部分都是半死不活的吊著,股民們早就不給他們當韭菜了。
用歡趣影業把它給收了過來,算是一種買殼上市。
歡趣影業變相的就成了港股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