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相反,人家申城方真的是各種扶持,他們不僅開始規劃地鐵,為了方便貓廠出貨,還規劃了新的高速路線。
不管是陸運還是海運都不是問題。
他們明顯也很明白,想要把貓廠這一攤子留下來,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運輸。
只要申城方表現的足夠誠意,咱們就別走了。
運輸成本高就高吧,老板對賺錢并沒有那么的看重。
劉夏很敬服陳小蠻,既然主管喵車的副總裁都這么說,他自然也會言聽計從。
至于三十萬輛喵車投入到網約車領域,會造成多大的沖擊,這個根本就不管他什么事。
弟弟出行都懵了。
他們掰著手頭計算了好幾遍,不管怎么算,光是這些車輛的投入,貓廠都砸了七百五十億。
一輛二十五萬,一共三十萬輛。
可不正是七百五十億嗎?
網約車一戰期間,弟弟燒了14億,快的燒了10億,把市面上的打車公司燒死了40多家。
網約車二戰期間,弟弟家優步加一起更是燒了兩百億。
弟弟不僅合并了優步,還把其他的打車公司全部燒了個一干二凈,徹底清空了市場。
為了應對喵車、團美、高得三家,弟弟出行準備了80億的巨款。
可以毫不含糊的說,論燒錢哪家強,弟弟都是當仁不讓,當它已經完成了市場的占有后,想要撼動它的地位,你沒有200億都別想燒光他這80億。
誰也沒想到貓廠直接就丟出來三十萬輛網約車。
整個申城,網約車都沒有三十萬。
這里頭大部分的車子,其實都是車主自己的,和滴滴都僅只屬于一種合作關系。
這種合作方式一直存在問題。
之前粗放式的發展,這些問題并不突出,但是隨著這個市場逐漸成熟,有些舊疾正越來越嚴重地凸顯出來。
從滴滴的數據報告來看,摔車門、乘客行李剮蹭車身、車內衛生成為司機不滿的集中爆發點。車輛磨損、長期駕車帶來的腰酸頸椎病也成為司機的職業憂慮。
司機和車輛狀態的參差不齊,讓乘客每次叫車和坐車成為“開盲盒”行為;在擁擠的地方用車牌尾號去找車去識別,堪比大海撈針,何況有的乘客并不懂得區分品牌和車型;取放行李、老年人及行動不便者的關懷甚少。這無疑是共享出行想要長足發展必須解決的用戶體驗問題。
更不要提復雜的司乘環境給監管部門帶來的難題,單純的一刀切不符合城市出行發展需要,但對司乘安全和城市交通系統秩序的硬性需求,迫使滴滴必須要拿出可靠的解決方案來。
所以,要不要造車就成了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弟弟一直否認要造車。
這玩意太費錢了。
沒有幾百億你根本造不出來什么好車,尤其是要滿足網約車的營運需要。
還有技術方面的問題。
技術是錢能解決的嗎,是的,能,但這個屬于治標不治本,技術終歸都要用時間來追趕。
所以,弟弟始終下不了這個決心。
沒想到,貓廠這個剛剛踏進這個領域的細嫩,張口就來,一下子就拋出了三十萬輛車。
吹牛?
貓廠到底是不是吹牛?
弟弟出行的高管們開了一下午的會,討論的基本上都是這個問題。
會不會是又一個賈嫑庭。
這個還真有點像。
一樣的搞娛樂,一樣的搞互聯網,一樣搞地產,一樣搞電視,一樣的搞汽車、電商、云計算……
霧草,真的好像啊。
所以貓廠會不會是一個大騙局。
甚至連什么光刻機也不是他們造出來的,而是從國外買回來的淘汰貨。
這并不是不可能。
華夏這些年追求發展,鄭策放的很寬,在這樣的大潮中,出現了很多坑蒙拐騙的東西。
甚至有人說,這些富豪們,都沒幾個是干干凈凈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夠了!”老板盛維氣沖沖的拍了一下桌子:“難道咱們戰勝對手的唯一手段就是指望對手是個傻子嗎?”
底下的人頓時噤若寒蟬。
再也沒人敢說貓廠是騙子了。
貓廠是不是騙子,這種問題其實根本不值得討論。
但是底下的人也很頭疼。
這讓我們怎么討論,我們能商量出來個什么玩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