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不是我們指望對手是傻子,我們只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花七百五十億購車實現硬件自主,難道他們就不需要有其他投入嗎,要不要燒錢,燒多少?”
“如果不燒錢的話,他們有車子又如何,消費者只認便宜,又不會為了坐他們的車選擇他們。”
“如果燒的話,沒有一兩百億根本不夠,那他們得準備多少資金,一千億?”
盛維稍微冷靜了一下,稍微認同了一下這個說法:“確實,咱們就按照八百億算,貓廠也燒不起。”
“他們不是有無息貸款嗎?”
也不知道是誰嘀咕了一句,盛維又開始頭疼了。
信息不對等啊。
弟弟出行極少會搜集關于貓廠的資料。
對這個公司根本就不了解。
三十萬輛車,這個有沒有可能?
沒人知道。
八百億的資金,這個有沒有可能?
看似不可能。
但是無息貸款這個有沒有可能呢?
這個也不知道。
社區團購那邊五百億,這邊八百億,你們當銀行是你們家開的啊?
“盛總,咱們要不要造車呢?”
其實,問題反復來反復去,歸根究底都是一個應對策略的問題。
你要怎么應對小喵出行。
是單純的燒錢呢,還是跟進小喵出行的腳步,咱也弄個自營的車系。
“唉。”盛威頭疼死了。
事情為什么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
幾天之前,他還是意氣風發的弟弟CEO,是整個網約車的王者。
造不造車都僅僅只是一個戰略問題。
遠遠沒有迫切到需要立刻決定。
造車當然是好事,這是利用定制硬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深入到城市升級和智能交通的建設中去,形成一個具備行業體驗獨特優勢的強大品牌。
但是造車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自己造不太可能。
來不及,一窮二白的研究,三五年都沒什么可能,等造出來弟弟自己的車子,黃花大閨女都涼了。
那就只能通過收購或者合作的方式了。
收購沒錢。
吉利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就不提了,那是七年前的事情,那時候經濟危機。
單看最近這兩年的收購案例。
豐田汽車宣布將收購子公司大發汽車49%股權的股權,支付30億美元。
拉斯特收購太陽能公司SolarCity花了26億美元。
日產敲定入主三菱汽車,23億美元收購34%股權。
坦白的說,盛維不認為自己有錢收購了一家擁有完成生產線,還能滿足網約車功能和質量需求的車企。
那就只能找人合作了。
燃油車?
別搞笑了,這玩意早晚都要被淘汰,一個排放標準就能把燃油車進入營運領域卡的死死的。
那就只能新能源。
新能源的話,似乎根本就繞不開貓廠的技術啊。
弟弟出行在貓廠宣布造車之后沒多久,就已經派人進行了接觸,他們非常垂涎貓廠的新能源汽車續航和充電技術。
只有這樣的新能源汽車才能滿足網約車的需求。
現在貓廠顯然不會再賣給他們了。
那就只剩下迪亞比,或者未來汽車。
“他們為什么要做出行啊,到底是為什么,我們哪一點得罪他們了?”有人百思不得其解。
“這也做那也做,貓廠這是壟斷!”又有人義正言辭的提出了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