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同樣的緊咬牙關,還是同樣的緊皺眉頭,以及還是同樣的鉆心的疼痛。幾乎就在相同的時間,兩厘米長度的傷口開始自愈,自愈所花費的時間也是五秒左右,然后再過三秒,痕跡完全消失不見。
雖然只是進行了兩次測試,而且肉眼的誤差難以避免,但徐龍在這兩次的對比中還是發現了細微的變化,也即雖然兩次花費的時間幾乎相等,但其實在肉眼的感覺上,第二次雖然傷痕更長,可自愈的速度,反而有了些許縮短。只是縮短的程度有限,徐龍還不能確切肯定。
喝了口水,將手臂上的血液擦拭干凈,徐龍繼續實驗,制造的傷口長度也按照一厘米的相同長度進行增加。直到最后嘗試完從手腕處直達肩膀長度的傷口,徐龍這才暫時停了下來。
不過接下來的這幾次嘗試,除了固定的記錄之外,徐龍也有了一些新的發現。
首先是自愈的速度。
正常來說,當傷口越大時,自愈的時間也會隨之增加,但從數十次嘗試下來的數據對比來看,越到后面,雖然傷口越長,但開始自愈的時間反而朝著短的趨勢變化,等到最后一次實驗的時候,記錄的數據顯示,自愈已經從第六秒左右就開始,只是自愈所花費的時間還是穩定在五秒左右,痕跡消失也仍在三秒的時間。
第二個發現是自愈的方式。
當傷口足夠大之后,徐龍已經可以用肉眼觀察到自愈的進程。首先會在受傷的肌肉兩側出現狀若晨露一般的液體,它們覆蓋兩側傷口,阻止血液流出,然后傷口才會像受到刺激的含羞草一般,從底部開始向中心閉合,直到兩側完全合并在一起。這也是為什么越到最后,雖然傷口越大,但血液流出的反而越來越少的原因。
不過這些新發現也引出了新問題:
1、自愈開始的時間是因為自愈能力多次發揮之后變短還是因為傷口變得嚴重才變短?
2、這種時間的變化,是臨時性的還是永久的?
3、自愈花費的時間是否固定在五秒鐘?
不過這些問題的答案較為容易尋找,只需要繼續多次嘗試,并利用數據對比便能得出。但是這時候,徐龍的身體告訴他,他應該停止這種自我摧殘似的實驗了。
因為,肚子果然開始饑餓,只不過程度尚在可以忍受的范圍內。
這說明第一個答案已經出現:饑餓感確實是自愈發生之后的副作用。
但這一次,徐龍并沒有馬上吃東西。而是利用已經出現的饑餓感,繼續設計好的第二步實驗,觀察在饑餓出現之后會否影響自愈的速度和進程。
這一次的實驗也很快得到答案。饑餓確實會影響自愈的效率。而且隨著饑餓感的加重,自愈的效率也會持續降低。
只是這一步的實驗徐龍進行的次數不多。他不敢嘗試這種極限,以防萬一饑餓到達一定的程度之后,自愈的能力便停止出現,到時候就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意外。
不過實驗進行到這一步,徐龍也算收獲頗豐。
看著電腦屏幕上顯示的一連串數據,徐龍啃著依然有些溫熱的全家桶,腦子飛快地轉動著。
依據現有的答案以及自愈和饑餓之間的關系,徐龍猜測,這所謂的自愈其實可能只是身上變化的表面現象,真正的內在根本,很有可能是變得異常活躍的新陳代謝的能力。而且這種新陳代謝的能力不是持續運轉,而是當身體出現損傷之后,它才會開始啟動。
如果這一猜測沒錯的話,那么有了高效的新陳代謝的能力之后,他的身體極有可能還存在著尚未被他發現的其他能力。
只不過徐龍還未摸到發現新能力的竅門,所以這個問題也不用急于一時。
至于計劃中屬于第二個要找出的答案“確定自愈能力所能愈合損傷的極限”,徐龍想了想還是放棄了。
今天的疼痛已經讓他產生了抵觸,他受夠了。
另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若是稍有不慎實驗超過了自愈能力的極限,那可就得面對生命的危險了。
雖然徐龍很想知道這個答案,但他可沒有做好為了“科學”探索而悍不畏死的心理準備。
當然,最后想要從這次實驗中摸索自己重生的蛛絲馬跡,自然也是徒勞無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