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們評價,屠城令是建立在一個將軍們臆想的基礎上的,他們自以為是的認為屠殺可以讓對手膽寒,而實際效果卻是反而進一步激怒對手。
因此,屠城令除了對鼓舞己方士氣有好處外,對滅敵士氣是起著截然相反的作用的。
因此,屠城令的弊遠大于利,這也正是為什么后來敢于搞屠城的將軍越來越少的原因。
但是淺水清不這么看。
回顧中國歷史,幾乎每一次面對外敵入侵的亡國之戰,幾乎都有屠城現象的出現,甚至少數內部王朝爭奪的現象,都有屠城的事跡存在。包括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也有過大規模屠城的歷史,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皆在此例。
為什么從古到今,戰必屠城的事件屢見不鮮,難道那些將軍們真是白癡嗎?
不,那是因為它的確對攻城下國有著相當積極的作用。
它在戰術上完全可以壓制住對手,令民眾害怕,并產生大量的投降行為。
歷史上的滅國之戰數不勝數,之所以很多時候屠城令起不到足夠的效果,甚至使大量地區產生同仇敵愾的心理,奮起反抗,這完全是因為在歷史上的每一次屠城中,稍微有點頭腦的守城方,都會在宣傳上對己方民眾起著極大的誤導作用。
簡單的說法就是:他們會告訴每一個人,屠城僅僅是因為對手的殘暴。凡被敵人占領的地方,必定血流成河。守方永遠不會告訴民眾,攻方屠城的前提是守城方拼死反抗。他們會告訴自己的士兵與百姓,無論什么情況下,只要敵人占領了我們的城市,就會大肆屠殺我們的子民,從而大大激起己國兵民的反抗心理。
在這樣的前提下,兔死狐悲的心理和家國不滅的教育就會起到重要作用,從而催生民眾愛國熱情,鼓勵其積極反抗,保家衛國。
因此,與其說屠城令沒有震懾作用,到不如說是防御方有效利用輿論渠道,充分借此機會發揮其弊,削弱其利的結果。
而淺水清,他之所以敢屠城,就在于他看穿了這一點。
而這,才是血香祭大旗的真正目的。
血香祭大旗,其目的,就在于將血香這種看得見的東西,和屠城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它,準確無誤地向所有人傳達這樣一個訊號:降,城可保,人可活,不動分毫。戰,滿城盡屠,不留一人。
血香祭大旗,其目的,不在于屠城,而在于強化投降的意義。因此,淺水清的屠城,是以驅逐,恐嚇,震懾敵人為主,而非真正的殺光所有人。
通過血香這個信號的傳遞,它等于是在時時刻刻提醒被攻擊方的民眾這樣一個消息:凡順我者,皆可活命。逆我者,惟死路一條。
而這一點,由于血香的存在,是對手無論如何都無法隱瞞和遮蔽的。
血香取代屠城令,已經成為一個活動的標志。它淡化愛國精神,反過來卻將城市安危與百姓安危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捆綁在一起,重點突出順昌逆亡的觀念,這對止水人的抵抗熱情,是一個極為嚴重的打擊。通過那一點血香的燃起,熄滅,來催化人們內心中的恐懼,消弭一切潛在的可能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