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的朝會,因為淺水清的這本兵書,一下子變得熱鬧非凡起來。
禮儀司沈昱受南山岳唆使,當堂指出,以淺水清的帶兵資歷,根本不夠資格撰寫兵書,此舉實為嘩眾取寵之道。朱丹心等軍務府諸將則對其冷嘲熱諷,稱天下有能者居上,不看資歷只看實力。沈大人資歷是夠了,這能力嘛,卻著實是欠缺了些。
一場口舌大戰隨即展開,哄哄嚷嚷氣得蒼野望當場喝罵。
隨后,蒼野望親自授命章修閣大學士文邈當庭解讀此書。
隨著文大學士將這本淺氏兵法一一讀來,庭上倒抽涼氣的聲音是越來越甚了。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何況于無算?以此觀之,天下戰局,勝負于綢繆前可先見分曉。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則軍食可足。故兵未拙速,未聞巧之久,兵久而國利者,未聞之。不盡知道用兵之害者,不能知用兵之利。”
“故兵貴勝,不貴久。用兵之法,當以全國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而為之,損將折兵而城不下,攻為之災。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惟以逸待勞,以實擊虛,知己知彼者,可百戰而不殆。”
“兵者,勇武之道,謀略之法,無計不可用,無法不可施,死生之地,當棄君子之道!用兵之法,無常勝之道,卻有不敗之法。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則不敗之將,由為常勝之將,是故以其不敗而勝之。”
隨著淺水清這本兵書一字一句的道來,朝上眾人聽得可以說是個個目瞪口呆。
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抄襲之作,淺水清加入了大量的自己對戰爭的理解,僅是上述的幾段話,對帝國諸將來說,就可算是發聾震饋之語,從未有人從全國,全局的戰略角度,對戰爭進行如此細微周到的分析。
淺水清的論述精辟直接,直稱戰爭乃是國之第一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一場優質的戰爭,首先就在于其未雨綢繆之處,惟準備越充足,則戰勝的把握就越大。此外,用兵不貴久戰,貴速戰速決,謀略之道,可無所不用其極,不必顧忌法理,戰爭更非君子之道,當請君子走遠一些。
最重要的是,淺水清從根本上指出,戰爭沒有常勝之法,只有不敗之道。古往今來的名將英雄們,之所以能夠創下一個個的戰爭奇跡,不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某種勝利的法門,而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如何不去打敗仗的訣竅。當兩個優秀的將軍碰在一起時,誰離不敗更加近一些,誰的勝利希望就大一些。
常勝遇上不敗,不敗者勝。
完全顛覆了帝國有史以來曾經的軍事思想,一方面以積極主動的進攻態勢來看待戰爭的重要性,一方面卻指出戰爭的深邃內涵,朝中眾人聽了是不能不震驚的。
然,這份震撼僅僅只是開始。
這本淺氏兵法,淺水清將其分成了二十個篇章,分別就國家形式,戰略總體考量,形,勢,謀,地利,天時,兵勇質素,資源供應,練兵策略,用兵之賞罰等諸方面進行了系統的闡述,更有大量的軍事實例做基本參考。
兵書指出:“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與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于無形,神乎于無聲,能為敵所司命。進不可御,沖其虛,退不可追,速不及。故我欲戰,攻其所必救。”
“是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故用兵之法,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其陰,動若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