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生論是一本書,但是對曼德教來說,這本書已經遠遠不是一本書那么簡單了,事實上,它還代表了曼德教數百年來最黑暗的的那段歷史。在介紹這段歷史之前,就不得不對圣威爾這個國家擁有一個更加直面和深刻的了解.
圣威爾是大陸歷史上最后一個結束農奴制的國家。
所謂農奴,與佃農自耕農有很大的不同。自耕農是自有良田,每年自勞自食,只需交納一定的錢糧稅貢,如果收成好了,年年還可有所盈余。而佃農則是無土地,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低級農戶。
而農奴則更加悲慘,他們就是種田的奴隸,除了一雙手,一無所有,連人身自由的權利亦被剝奪,佃農好歹還是自由人,農奴卻是牛馬牲畜。
在那段農奴制最瘋狂,社會最黑暗的時期,甚至有過這樣的傳言:山上有沒有主人的野獸,山下卻沒有沒有主人的人。
做為農奴,人們除了被壓榨,剝削,無盡的貢獻自己的勞動果實之外,不享受任何人身權利。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彼此學習,進步,一些英明有為的君主開始意識到農奴制的弊端。
農奴制的存在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大量的農奴沒有銀錢,對商業貿易的流通無法起到任何幫助,而一部分地主貴族則盡情揮霍社會資源,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最糟糕的是,少數平民同樣因為農奴制的存在而面對高額稅收的壓力。養一只母雞要交稅,雞下了蛋要交稅,甚至不下蛋的公雞也得交稅。你要是養了十頭牛,你就得交十頭牛的稅,而且一交就是十年。在這十年里,你的所有牛哪怕都死光了,你還是得按十頭牛的稅去交。
這樣的高稅收多稅種,嚴重打壓了國內生產養殖種植的積極性,僅靠神權維持的統治無法避免經濟的蕭條和土地兼并帶來的種種秩序危害,因此迫切地需要改革。
當第一個勇于改革的國家嘗到了改革后的甜果之后,其迅速強大起來的力量終于逼使周邊各國也被迫改革,放棄農奴制,開始示好于民。
而最先廢除農奴制的國家,就是當初的大梁帝國,依靠廢除農奴制,銳意革新,大梁帝國迅速興起,完成了由半奴隸半封建制度到完整封建制度的轉變,其后百年,大梁帝國的發展一度鼎盛,并最終與西方的沙思汗大帝發生過劇烈的碰撞,并因為那次碰撞而開始走向日益衰落。
他們的鄰居圣威爾聯合公國,則是最后廢除農奴制的。
廢除此制的人,正是當年的獨裁大帝曼巴菲斯特,而間接幫助廢除農奴制的正是大梁帝國。
當年的大梁帝國入侵圣潔走廊,為曼巴菲斯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集權良機,他借此機會整合國內各個公國的力量與大梁帝國相抗衡。在最初,大梁帝國戰無不勝,即便是曼德教的圣堂武士隊,也被當時的神威將軍李飛打得節節潰退。有感與當時大梁人的強大,曼巴菲斯特毅然決定號召全國抵抗,以全民皆兵的方式對抗大梁帝國,為了收買和拉攏人心,他頒布了一項特別法令,就是廢除農奴制。
凡有上戰場與敵作戰者,從此以后成為自由人,有殺敵立功表現者,可得到土地賞賜。曾經被大梁帝國占據的土地,將在打回來后一律收歸國有,重新分配。不參與保衛家園者,將不會取消農奴身份,但是同樣不會再有任何新的農奴出現在這個國家,使其自然消亡。
此法令頒布之后,獲得當時國內農奴的大量認可,幾乎每一名農奴都拿起武器涌上戰場,在打退大梁帝國之后,曼巴菲斯特展開了他長達四十年的獨裁統治,他不僅是當時圣威爾唯一的皇帝,同時也是唯一不依靠貴族力量崛起的皇帝,這也是為什么后來的貴族對其恨之入骨的原因。
在圣威爾,貴族說他是篡主,平民稱他為英主,而曼德教則稱他為瀆神者,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宗教和貴族們的長期宣傳,曼巴菲斯特的形象便逐漸走向邪惡的一面。
這其中,曼德教扮演的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先是他的忠誠盟友,然后變成死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