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清閉上眼睛算了算:“接近十分鐘。”
淺水清還是習慣原來的計時方法。
戰場之上,細節決定大局,盡管只是一個清理戰場的行為,老于沙場的淺水清和碧空晴還是第一時間找到了他們需要的重要信息。很顯然,魯青并不認為淺水清有明目張膽破壞協定的打算,事實上,盡管淺水清在戰場上動了手腳,這反而讓魯青堅信這個家伙只是在鉆空子,而不可能公然做出違背約戰協定之事。這就為后面的奇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表面上看,淺水清在暗地里給對手下絆子,找麻煩,不讓對方有休息的機會,同時削弱他們的戰前準備,但更主要的目的,淺水清是在通過這種行為觀察對手的指揮效率,執行能力,及各分級指揮官的能力水準,還有各部隊戰士間的配合能力,通過他們的組織行動,尋找對方的薄弱點。
而現在,通過如今這一系列軍事反應,淺水清找到了他目前最需要的一樣東西,指揮效率的時間差。
一般來說,當一支部隊的人數控制在一千人以下時,指揮效率是最強的,幾乎不需要傳令兵,指揮官通過本身的呼喊就能完成自己的指揮。
一千人到五千人的規模,需要三到五個傳令兵來為其完成作戰指揮意圖的傳達。
當規模上升到萬人時,傳令兵開始出現建制,指揮官將對成批的傳令兵發出指令,然后由他們將具體作戰命令進行傳達。
此時傳令機制盡管依然是:指揮官--傳令兵--作戰部隊這一模式,但此時此一機制的基本限額已經達到最大化,再往上攀升,就要進行多級傳令。也就是命令一級接著一級的發布,此時的傳令效果就會出現大大的降低,甚至會出現內容上的理解障礙。
當規模上升到三萬人左右時,這種傳令體系就演變成了總指揮官--傳令兵--作戰指揮官--傳令兵--作戰部隊。
當規模上升到十萬人左右時,傳令體系演變成中樞指揮--傳令兵--分級指揮--傳令兵--作戰指揮--傳令兵--作戰部隊。
當規模上升到三十萬人左右時,這種傳令體系又加了一層甚至可以說是多層。
隨著人數的增加,戰場范圍的擴大,距離與傳令層次的多級化,使得戰斗中指揮官指揮意圖的貫徹能力隨之而大大下降。
那個有趣的擊鼓傳話的游戲,就是讓數十個人坐在一起,第一個人說一句話,然后傳到第二個人耳中,依次傳下去,傳到最后一人耳中時,內容往往已經變了樣。傳令系統的分級越多,效率也就越低,誤解軍令的機會也會隨之大增。顯示在行軍上還好一些,很多事情就算聽不明白,也可大致猜測出指揮官的意圖。一旦在戰事發生期間,戰場范圍囊括數十上百里地,周圍喊殺震天,血光遍野,各種戰術選擇的幾率大增,猜中指揮官作戰意圖的可能也就大降,反過來聽錯傳令,誤解其意的事情更是會常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