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慮到指揮官由于其視野所限,收集到的信息不足,需要不停地有人向其作出匯報,其匯報系統與傳令系統一樣,需要層層遞入,這樣一來,這種綜合信息的處理能力就會越發降低。
盡管人們在后來發明了旗語,擊鼓,鳴金等多種指揮作戰方式來大大提高指揮效率,但是由于其自身條件的限制,只能表達出有限的含義,主要用于事先約定好的作戰計劃的實現,僅能表達最簡單的指揮意圖,而不適用于戰場突變情況下,內容更加具體的信息傳遞,因此傳令兵依然是冷兵器時代的主要信息傳遞模式,尤其是復雜信息的傳遞。
后世的軍事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一次針對性很強的數字模擬演算,即冷兵器時代的大規模會戰,以五萬人為基礎,人數每上升一倍,戰場范圍隨之擴大一倍,其指揮效率就要下降兩倍,人數上升到十五萬人以上,信息的接收與命令的傳達就會形成兩個單獨的時間區域,他們之間的交互作用會進一步加深這種指揮上的效率低級化,而并非簡單的相加。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再有多一兩個指揮官在后面起著起哄架秧子的熱鬧,指揮官作戰意圖的全面貫徹就徹底成了一句空談,到時就真正是神經反應緩慢的巨人,被一個年輕力壯的小矮子盡情調戲,直至打倒在地的結果。
因此很多人認為,封建時代的冷兵器作戰,即便是再天才的指揮官,其真正有效的指揮半徑亦只有身邊的五十米范圍,離此距離越遠,指揮官的指揮能力就越是下降,指揮效果就愈是不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人數較少的精兵戰勝人數較多的雜兵,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對淺水清來說,他現在最關心的就是對方的傳令體系效率到底如何,當兩支部隊的指揮官同時對自己的部隊下達命令時,誰能率先執行指揮官作戰意圖,誰就離勝利更近一些。而對淺水清來說,他關心的已不是自己的部隊執行效率是否比對方更快,而是比對方快多少。
從中軍大帳的傳令兵飛馬離開開始,到各部隊行動展開,用了差不多一刻度時間,沙漏上的有十二個大刻度,代表十二個時辰,每個大刻度上還有十個小刻度,因此一個小刻度相當于十二分鐘,這相比鐵血鎮不到三分鐘的傳令效率,相差了太多太多。
十分鐘,將近十分鐘的時間差,也就是說,戰場之上如果雙方同時下達作戰命令,那么淺水清的部隊將比對方早十分鐘做出反應。考慮到指揮官的信息反饋系統同樣如此,那么這份時間差還要繼續增加,可達到二十分鐘,而這還是對方十萬人的傳令效率。這其中不僅有兵員數量原因,也有兵員質素原因。
在得到這份答案后,淺水清立刻轉身走下城墻,對碧空晴道:“傳我命令:左右兩翼部隊立刻向兩側延伸,橫向覆蓋全部戰場,騎兵全部后移至后方,給大家發耳棉,后日決戰,讓鷹揚旗打頭陣。”
碧空晴有些擔心:“鷹揚旗能行嗎?”
淺水清想了想,認真回答道:“論戰斗力,他們或許還無法和我鐵血鎮本部相比,但是空晴,若論意志與對驚虹人的仇恨,他們不輸于我鐵血鎮任何一名將士。后日一戰,我們的防線能否頂住敵方大軍的進攻,是此戰勝敗的關鍵,我需要的不僅是鋼鐵勇士,更要他們有堅強的意志,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要死戰不退。鷹揚旗。。。他們一定能行。”
。。。。。。。。。。。。。。。。。。。。。。。。。。。。。。
回到自己的營地,淺水清繼續觀察對手動作。
一名傳令兵急急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