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谷城周遭,天風軍在周邊布下了一個幅面極寬,縱深極大的半月狀分布。兩道半月以對稱型南北向分布,仿佛兩只利鉗將將千谷城包夾。兩道利鉗中間的縫隙,正是蜿蜒的綠河,將戰場分成了兩半。而綠河沿岸一側,正是麥加有名的翡翠大道。
順著翡翠大道往西,一路西行,有一處港口叫天羅渡。
原本狹長的綠河,在流經此地后,由南向北凸起一塊,形成了一片較寬闊的河灣,也就是現在的天羅渡。由于這里河床較低,水位也較深。面闊、流緩、水深,適合于大型船只進出,確系天然的優良河港。這處港口離千谷城大約有四十里地,步兵急趕一天可到,若是順河直下,乘船而行,則只需要小半天時間就可到達千谷城。
沿河灣岸側,是繁茂的針葉密林。隔水相望的兩片樹林如同兩條碩大的綠色手臂,麥加軍在這里大約布有五百守軍,不過這樣杯水車薪的兵力,相對于淺水清的龐大軍容而言,顯然是太過渺小了一些。
羅嚴怎么也不會想到,派出大軍重重圍困千谷城后,淺水清并沒有立刻下令開始攻打此地,恰恰相反,他派出了一支精干小隊,悄悄摸到了天羅渡一帶,以迅雷之勢拿下此地。
負責守衛天羅渡的,是離楚與方慶。
方慶早年是驚虹中部一帶的將領,負責中部諸省的防衛工作。驚虹中部是河道最多的地方,凡領兵者皆對內河水陸協同作戰模式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方慶其實是水師出身,只是內河不比大海,內河水軍一般都是以運輸為主要任務,極少有水戰經驗,其名氣往往比海軍將領要差得太多。
不過淺水清看中的,就是方慶的沒名氣。
一般說來,存在水路運輸線的條件下,水師強大的一方在戰爭中占據極大的優勢。控制水路后,沿整條河道的所有口岸、港灣、渡口等,悉數袒露于水軍的刀劍威脅之下,而且這種發自水上的震懾力,尚可波及和輻射河岸周邊相當遠的地區。
縱便對方的陸軍強于本方,只要保持水上優勢,擁有強大水師的一方,贏面仍然要大于對手。對方即使是奔馳如飛的騎兵,長途奔波后,人和馬依然難免感到疲憊不堪。
而水軍戰士除槳舵手外,行軍時都可以躺在船艙里休息,養精蓄銳,一下船即可以最佳身體狀態投入戰斗。
短時間內,戰馬的奔速可以超過船速,但畜力究竟有限,不可能一直以沖刺方式前進,而憑借水流和風力行駛的戰艦,卻能保持一定的速度,相對均速前進,長力更足,更適合戰略迂回,長途奔襲。就戰略機動性而言,水軍優于陸軍。
不論騎兵、步兵,經過一段時間的行軍后,就必須扎營修整。所扎行營,必須挖掘工事、派人巡邏,以防止敵人偷襲和劫營,一旦離開,以前所建營寨則失去作用,等到下一回修整時又必須重新建造。另外,在大多數情況下,陸軍必須留下衛護分隊,保護后路,防止敵軍截斷糧道。
水軍則不同,戰艦本身就是天然的防御工事。
船艙和船舷的女墻,可以抵擋矢石的攻擊,艙壁和舷側開有箭窗、弩孔等射擊孔,在掩護水兵安全的同時,又可以保證水上箭手自由向外射擊。
可以說,每一艘戰艦,就似可在水上隨意移動的堡壘,不必擔心偷襲與劫營。水軍的糧草、武器、輜重等物資,一般都隨船攜帶,不虞敵人截斷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