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有三個例子可以說明一切: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戰于官渡。曹軍軍糧用盡,曹操問計于賈詡,賈詡說:“您在精明、勇敢、用人、決斷四個方面都勝過袁紹,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過取勝,是想顧及周全啊,抓住機會,便能很快取勝。”
曹操稱善,后來抓住機會偷襲烏巢,一舉戰勝袁紹。河北平定后,曹操領冀州牧,改任賈詡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領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賈詡勸阻,說應該安撫百姓,等待時機,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韓遂、馬超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十余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馬超受挫后,提出劃河為界的議和條件,被曹操拒絕。
馬超多次前來挑戰,曹操堅守不出,使馬超欲急戰速勝不得。九月,再次提出劃地為界的要求,并送子為人質。
賈詡認為可以表面上假意應允,麻痹對方,實際積極準備,伺機殲敵。
曹操又問賈詡如何破敵,賈詡說:“離間他們。”曹操采用他的計謀,寫書離間馬超和韓遂,使他們內亂。曹操視時機成熟,主動對關中聯軍發起進攻,大勝而歸。
三次發言,曹操聽從兩次,一舉奠定北方雄主;一次未能聽從,結果赤壁大戰鎩羽而歸,差點送了性命。
只此三次,便一舉奠定賈詡在曹孟德心中的地位,這也是后來,曹操立子嗣之時,詢問賈詡的原因,也是這一次,賈詡在日后真正脫穎而出,位列三公之位。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當時曹操未立太子,曹丕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計于賈詡。
賈詡說:“但愿將軍能夠弘揚道德,培養氣度,實踐士人的責任和義務,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不做違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曹丕聽從了他的建議,刻意磨練自己。
后來,曹操私下問賈詡對立嗣的看法,賈詡閉口不答,曹操問他為何不答,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曹操大笑,于是于該年立曹丕為太子。
這一次投資,引來了賈詡人生最大的收獲;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為報賈詡之恩,拜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戶。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賈訪為列侯,任命其長子賈穆為駙馬都尉。
是年,賈詡七十四歲,三年后六月,賈詡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七歲,作為三國平均壽命不足30的時代,一個活過七十七歲的賈詡,絕對是高壽之中的高壽,也是一個時代的象征。
他的才智毋庸置疑,想要說服張繡,就必須說服賈詡,智慧如他,其中難度可想而知;
最關鍵的是,賈詡幾乎整個人生都在旁觀,以第三者角度看待天下,冷靜異常,情緒波動而言,在整個三國之中,可謂最頂尖的一個。
這又平添了說服的難度,一直到宛城,進入宛城治所穣城,劉浩也沒有一個系統的方案。
這其中,劉浩根本猜不出賈詡的根本訴求。
三國時代,英雄豪杰輩出,這其中可分為兩派,一派是建功立業,管他天下多亂,管他百姓生死,我只想建功立業、封妻蔭子、名流情史;
這一派占據了絕大多數,時代迫使他們也沒多少選擇權,不進則退,也只能在戰爭的洪流之中力爭上游。
另一派,則是投資派,這其中包含各大世家,他們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籠子之內,四處下注,我自屹立不倒;
賈詡一直游歷于兩派之外,這讓劉浩無法猜測出他的訴求,不知道賈詡到底是不是求‘名’心態。
若說沒有,他一直往上爬,若說他有,他又一直冷眼旁觀,不問不答,獨善其身,十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