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雙眼一亮,還真沒想到這點,三韓實力又弱,正好拿來練兵,實在太合適不過。
“大善,文和,此時交予你!等拿下三韓,另設一郡,人口正好可以和諸侯交換!”
劉浩不想將三韓人口大面積留在原地,遼東大地消耗一些奴隸,組建一兩個仆從軍隊,其他人,大多數都會販賣到中原,而后購買也好,其他途徑也好,將會潛移漢人進入三韓,成為主導,徹底消化三韓。
“既然如此,高麗句也無需留著,盡早拔除,東北大地沃野千里,人口稀少一些,反倒可以形成農場,引入部分科技!”
諸葛亮緊接著這番話,直接將會議討論項產生偏移,原本打算找烏恒麻煩的會議,一下子就變成剿滅高麗句和三韓的會議。
玉會人員沒有一個反對,既能夠解決就近隱患,又能得到大量奴隸耕種人口,才是眼前最關鍵所在。
“漢兒不為奴!需要立法!”
“善!”
“大善!”
……
劉浩這個決定,瞬間得到所有人支持,一個個情緒十分激動,特別是那些來自地球的更是如此。
賈詡等本土人士也同樣支持,自從這些人踏入儒道修行,就明白遼東將會是他們真正的舞臺,這里百家的崛起都是他們踏入大儒、踏入圣階的希望。
賈詡又和其他人不同,自從真正通透儒道修行體系之后,他已經將未來的發展道路放到儒道體系,并以此為主,其他為輔,他盯緊的幾個成就點,就有著法家和兵家。
治理地方,進入中樞稱相,賈詡衡量之后,也明白斌給自己擅長,比對了諸葛亮,就更沒想相爭,所以,他選擇了法家和兵家。
法家,就是立法,這段時間里,他在地球也了解了各期歷史,和現代社會比較之后,發現三國世界未來的發展,法家一定會崛起,而且會占據最主導的位置,削弱皇權,增強法制一定是必然。
兵家,本就是他擅長,諸葛亮給自己定位治理,上戰場的時間自然就少,賈詡正好接過這個任務,開疆拓土,本就是兵家真正的天功,在遼東之地,兵家的未來絕對可期。
賈詡的決定,劉浩和諸葛亮都清楚,也樂于支持,諸葛亮已經打過一世之戰,興致也少許多,更需要繼續證明自己,還不如將精力投入到遼東治理。
好在與會的,沒有真正的腐儒,瞬息就通過決議,先滅三韓,再戰高麗句。
三國時期的三韓,官方語言也是漢語,所謂后世出現的‘窗戶文字’也沒有出現,也注定不可能再出現。
三韓,是三個小國度,一郡之地,分成三國國家,換到中原大地,一個國家相當于一個大一點的縣城,又哪里擋得住賈詡的沖擊。
陸地上,張繡和黃忠帶著軍隊廝殺一番,海面上,奴隸商人開啟了捕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