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約國看似輝煌的背后,其實充滿了無奈與妥協。
維多利亞政府本來想要將戰敗國納入本土的,但占領比利時和荷蘭之后,發現大量被民族主義催生的反抗組織和游擊隊,嚴重拖延了英軍的進攻腳步。
為此,維多利亞政府才不得不拿出組建德意志聯邦,以及協約國的章程。
這場戰爭英軍雖然屢戰屢勝,但維多利亞政府發現了一個自身嚴重的問題,本國民族數量太少了!
為此,維多利亞政府做出了眾多民族政策的調整。
首先就是推出了歐羅巴民族共榮圈的概念……
簡單來說就是在先進文明的維多利亞政府和米字旗的領導下,所有的歐羅巴民族都應該放下成見,共同組成一個緊密團結的聯盟(最開始是想用國家概念的,后來發現吞并時受到抵抗太頑劣,只好采取扶持傀儡政權的盟約方式。)。
無論是最開始的德意志聯邦,還是后來的協約國,都是在歐羅巴民族共榮圈的基礎上建立的大聯盟。
其中的不平等條約則被維多利亞政府渲染成歐羅巴民族融合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否則歐羅巴大陸各民族永遠都是一盤散沙,想要團結起來,理所當然的要有一個老大帶領啊!
如果所有民族都平等了,老大還有什么意義?
在歐羅巴民族共榮圈的基礎上,維多利亞政府通過扶植各個民族的傀儡政權,吸納并組建了大量其他民族人成立的英**隊。
這些英軍完全就是披著米字旗的皮,干著偽軍的活……
不過維多利亞政府在對待這些外族英軍的問題上,并沒有太過苛刻,所有的高級軍官將領全都是英格蘭民族出身。
軍餉待遇也沒有任何縮減,還能配備漢陽造等新式武器。
正式大量新式武器的列裝,才讓英軍屢戰屢勝。
而大量的傀儡國的成立,則為維多利亞政府分擔了鎮壓民族極端分子游擊隊的火力。
在維多利亞政府不遺余力的輿論宣傳下,那些知識面匱乏的老百姓發現頭上仍然是自己民族主導的國家名稱,反抗心理自然也就不強烈了。
甚至不少無知的平民還把英軍當成了解放者和親兄弟,踴躍參軍為維多利亞政府開疆擴土,解放更多的歐羅巴民族同胞……
在英軍擴張中,確實有很多小民族獲益,從其他列強的奴役手中獲得了解放,并且擁有了自己的國家!
正因如此,維多利亞政府的歐羅巴民族共榮圈,還是有很多支持者的。
然而,對于那些大民族和大國而言,歐羅巴民族共榮圈就是一個卑劣的謊言!
實現維多利亞政府野心的華麗外皮。
只可惜,大勢所趨,而且中歐和西歐的小民族加在一起的數量,并不比單一的大民族要少,團結了眾多小民族,甚至成為他們解放者的維多利亞政府,自然而然的有了充足的兵源。
于是,奧爾良王朝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