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倒下后,最后一個吸引協約國仇恨的盟友沒了,整個中歐和西歐都變成了奧爾良王朝的敵人。
在這種情況下,維多利亞政府為首的協約國自然以解放者的身份,將被奧爾良王朝侵吞的撒丁王國解放出來。
奧爾良王朝的領土進一步縮水,緊接著,奧爾良王朝占領的西班牙巴塞羅那地區也在協約國的支持下,發動了規模浩大的民族起義,成立了巴塞羅那共和國……
協約國再次增加一名成員國。
這一切維多利亞政府的英軍都沒有親自下場,最多派出少量正規軍,換上革命組織的軍服參加起義。
當奧爾良王朝控制下的所有外族聚居地都革命成功后,那些曾經被奧爾良王朝壓迫過,或者受到過奧爾良王朝攻擊的國家,在協約國大會上聯合起來,向奧爾良王朝發起進攻。
自始至終,維多利亞政府都在一旁看戲,或者說這次聯合進攻本身背后就有維多利亞政府的支持,只不過這種支持是私下里的交易,沒有公開的條約,對底層民眾有所隱瞞。
這主要是奧爾良王朝和維多利亞政府的盟約還健在。
維多利亞政府以交戰雙方都是自己的盟友為理由,選擇完全中立……
進攻奧爾良王朝的各國聯軍,本身就與奧爾良王朝處于戰爭狀態,這次入侵完全是正能量滿滿的復仇之戰!
甚至參戰的士兵當中,大部分人家鄉都遭到過奧爾良大兵的鎮壓和剝削。
軍力損失慘重,并且屢戰屢敗,士氣喪盡的奧爾良王朝的陸軍自然擋不住打著正義旗幟的復仇聯軍。
雙方交戰后,奧爾良王朝終于醒悟過來,他們如果再繼續堅持,恐怕就要步入波旁王朝的后塵了!
于是,奧爾良王朝開始在私底下向維多利亞政府妥協。
奧爾良王朝很清楚,真正主導協約國的是誰,沒有維多利亞政府的支持,那些小國家的聯軍根本不可能組成。
他們本身內部就有復雜的矛盾,不少小國民族甚至還是世仇,仇恨能追溯到數百年前……
奧爾良王朝低頭后,自然被維多利亞政府狠狠宰了一刀,原本擴張的地盤是甭想要回來了,那些地盤上都有了各自的民族國家。
如果維多利亞政府拿回來,相當于啪啪啪的抽自己嘴巴子,支持歐羅巴民族共榮圈的眾多民族國家,立馬會轉變立場。
很顯然,奧爾良王朝遠沒有讓維多利亞政府自毀名譽的價值。
最終,維多利亞政府居中調和,雙方為了歐羅巴民族的團結友愛等正能量滿滿的理由停戰了……
然后,奧爾良王朝放棄了法蘭西正統的地位,以半個法蘭西的領土重組建立了奧爾良王國,同時以普通成員國的身份加入到協約國當中。
并且由于戰爭當中充當了反派角色,還要在接下來的協約國對外戰爭中,承擔哪些被侵害民族小國的出兵額度和部分軍費支出。
也就是說,奧爾良王國要多出一些軍隊,來頂替獲勝的民族小國的出兵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