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時,這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可以位居發達國家行列,還號稱世界肉庫,可之后幾十年,他們的政客,硬是把這個國家幾次搞得經濟崩潰。
硬是從發達國家,給搞成了一個發展中國家。
至于其他南美國家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都是經歷了從民眾生活富裕,再到貧窮,混亂的一個過程。
而到上世紀冷戰時期,這片大陸更是成為兩個世界大國的角力場,各地區都有各種運動爆發不停。
這些運動不但徹底搞爛了當地的政治,也徹底搞爛了當地的經濟。
就比如這陳永祿出身的伊薩卡地區,早在上世紀初到六十年代期間,其實一直都是經濟水平比較發達的地區。
雖然當地百姓一直以務農和漁業為主,但平均生活水平還都不錯。
可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因為各種運動,再加上銅國軍政府上臺,國內政局動蕩,經濟倒退,后來軍政府,就多次把主意打到了他們自治區的頭上。
多次對他們區里進行經濟訛詐,硬生生把一個經濟比較不錯的區域,給搞成了現在這幅模樣。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為了生計,才不得不和南美的那些大佬展開合作,或者出人出槍親自參與,或者成立銀行,幫那些人洗錢。
就這樣進入了惡性循環,雖然現在不少人都已經洗手不干了,可當年不好的名聲已經傳了出去。
現在宣傳旅游,還有誰敢輕易去他們的地盤?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南美大陸的景色實在太過秀麗,像他們這樣美麗的景色,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說比比皆是。
本地人早就看膩了,對這樣的景色不感興趣。
而對外面的游客而言,去其他那些名氣更大的景區,才更加有吸引力。
就比如他們那景色非常秀麗的卡拉帕格群島,為什么名氣不顯?
首先不在重要的航道上,其次又沒什么產出?
更關鍵的是,他們那片群島再往北走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夏威夷群島,再往東就是所羅門群島,往南就是密克羅西亞群島。
周圍幾乎全都是大名鼎鼎的景區,你說誰還關注你們這些除了魚什么都沒有的群島?
這樣不出名的群島,在南太平洋地區,沒有一千也有八百,有的根本就沒有在地圖上被標注,因為制作地圖的人,都不想浪費那樣的精力。
這就是導致現在伊薩卡區的人,想搞旅游,也搞不起來的困境。
本地游客沒興趣,外地游客又吸引不進來,守著綠水青山,卻賺不到錢,你說氣不氣?
“其實這些年來,我在國內也一直是在尋找機會,也曾想過和國內的電商合作。畢竟銅國還生產牛肉和櫻桃,但可惜我們的轄區,都不盛產這樣的特產,所以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合作機會。直到前段時間,我在南方某市,吃到了你們的名廚制造快餐。這讓我靈光一下,覺得可以引到國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