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公子這么一說,肖鋒一下就明白這家伙在擔心什么了。
其實說起這白羽雞,還是有很多故事的。
這種雞,就是市面上傳說的激素雞,四只翅膀的雞。
反正這種雞被宣傳的,那絕對如同妖魔鬼怪一般。
這種雞在H國老百姓的心里,那簡直就如同國產牛奶的地位一般。
絕對都是現代工業化出產的‘垃圾’,永遠沒他媽媽家地里散養的走地雞好吃。
可事實上呢!
如果你但凡學過一些關于白羽雞的真實知識,你就不會變的這么憤怒了。
這種雞最早起源于印度,后來英國人帶到了他們全世界的殖民地。
因為這種雞太好養了,吃的少,長肉快,而且還有非常強的抗病毒能力。
最后在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后,這種白羽雞就被米國的安偉捷,科育寶等公司選中,成為了工業專用肉雞的品種。
并且以白羽雞為祖源,培育出了當下白羽雞的四大主要品種。
羅斯,科寶,哈伯德,愛博一家!
而國內現在的白羽雞,基本就都是從國外引進的這四個品種的雞。
這種肉雞,因為生長周期短,工業化養殖的話,只需要38或者39天就可以出欄。
大規模散養的話,也只需要不到50天就可以出欄。
而且這種雞的可以達到1.5比1的飼料轉化率,所以很受市場歡迎。
但是這種雞的出現,也同樣大大沖擊了原本國內的黃羽雞養殖戶的生意。
畢竟黃羽雞可沒有被工業化馴養過,所以飼料轉化率,比白羽雞低。
同等出欄的2.3公斤的肉雞,黃羽雞就要比白羽雞多消耗2公斤左右的糧食。
而且出欄周期,更是比不上白羽雞。
所以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之下,就有了激素雞,速生雞,六只翅膀雞等等妖魔化的說法,被冠到了白羽雞的頭上。
后來實在不行,又傳出了很多散養走地雞營養價值比白羽雞營養價值高的說法。
可事實上,就好比散養機的蛋,和白羽雞的蛋一樣,都已經被營養學家拿出來說了無數次了。
其實營養物質都一樣,根本就沒什么區別。
有區別的,就是大家心里的臆想而已。
而且真要說口感,其實散養雞的口感真就不如白羽雞那么鮮嫩多汁。
散養雞天天在田間地頭蹦跶,身上的肌肉結實,可這樣的雞,吃起來卻非常柴。
經常要燉好長時間,才會軟爛入味。
而且吃起來還經常會塞牙。
可白羽雞卻不會這樣,口感要比走地雞好的多,肉質鮮嫩多汁,也容易入味。
如果真的從口味上來說,其實白羽雞真的比走地雞要好吃的多。
可惜很多國人并不相信這一套,就好像很多人依舊相信,喝雞湯能夠補身體一樣。
可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而言,雞湯上面那黃黃的一層,其實就是油脂,和嘌呤。
喝多了不但不會對身體好,反而會增加腎臟排毒的負擔,長期喝還會因為高尿酸從而導致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