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年南朝國的三星最初只不過是一個販賣魚干,和農產品的小公司。
可是等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公司的老板就覺得公司不能再這樣下去,要做出重大改變了。
剛好前三十多年,他們靠著買魚干,和農產品也積累到了一定的資金。
就在此時,他們看到了隔壁的日本電子產業是異軍突起,并且在世界市場上縱橫開闔。
甚至日本的半導體企業,一度把他們的老師世界頭號強國的企業,都給打的落花流水。
他們出產的DRAM等產品,一度占據北美市場的百分之九十。
這可是給三桑公司指明了方向,于是他們就打算學習日本的東芝,日立,松下這樣的企業,開始進軍半導體。
只可惜他們起步的比較晚,而人家日本企業,已經占據了行業的頭部。
而且那時候的他們,雖然在南朝國算是數的上號的企業,但是在日本那些巨頭企業面前,那就是弟中弟。
沒辦法,他們只能采用高薪挖人的辦法。
沒技術,他們就去日本蹲點,專門高薪挖那些日本企業退休,或者被淘汰,又或者是在內部斗爭中失敗的人員。
甭管是管理崗的,還是技術崗的,反正都是一股腦的請回來。
先把公司的框架搭建起來再說,然后靠這些人的傳授,總算了解了什么是半導體產業,什么是電子和微電子產業。
在之后,就是花錢從日本引進技術和設備。
還好當時南朝國政府,也給了他們不少大力扶持,這就讓他們解決了資金的問題。
不過日本人也不傻,雖然也賣給他們一些技術和設備,可那些技術和設備,卻全都是被淘汰的二流技術和設備。
而三桑也沒有氣惱,反而是一只緊跟著日本巨頭的技術路線,在后面亦步亦趨的學習。
情況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頭號強國終于忍不住了日本半導體企業的強攻。
國內的多家半導體企業,聯合對白屋施壓,然后白屋就聯手幾個西方國家,強逼著日本簽訂了一個廣場協議。
這一下把日元給逼的升值,就讓日本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損失了大半。
與此同時,米國人也開始有意扶持南朝國。
比如日本藏著掖著的技術,米國人直接一股腦的就都教給了南朝國。
還有那些日本人不肯賣給南朝國的設備,米利堅的大公司也都一股腦的賣給了南朝國。
甚至從八十年代開始,米國硅谷的幾大巨頭,就聯合起來。
他們所有的訂單,全都不給日本企業了,而是全都轉接給了南朝國的三桑。
從那時候開始三桑就開始一路扶搖直上。
并且在后面連續兩次在內存,閃存,以及液晶屏的商界大戰中,都展現出了高超的手腕。
最后徹底一舉擊垮了日本的半導體企業。
想當年日本的NEC,東芝,松下,日立,都曾經是半導體行業的霸主。
可不過才短短二十年的光景,當年他們的小弟三桑居然成了他們頭頂上的大哥。
這里就不得不慨嘆,三桑的運氣,以及能力了。
而三桑的崛起,最開始就是從挖日本企業的墻根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