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里五塊成本的馬克杯,打上星巴克的商標,轉手就買一百五。
一個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帆布袋子,開口就敢要價三百……這樣的事情你敢想?
可他們越是這樣搞,就越是有那么一群患有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家伙喜歡追捧,跪舔他們。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人家一看,呦呵,感情這幫家伙有那啥的傾向啊。
咱們這邊把商品買的越貴,他們就越是喜歡買。
甚至還有一些那啥的人,居然把到星巴克去喝一杯咖啡,當成了一種生活品質。
尼瑪,要知道咱在北美,可特么就是路邊攤一樣的待遇啊。
什么時候,遇到過這樣一群‘激情似火’的消費者啊?
他們真是太體貼商家了,所以咱們不但不能降價,反而應該把東西賣的在貴一些才行。
于是后來還有了,三百多就六塊的冰皮月餅,反正打上他們的商標,那些人也一樣會買賬的。
還真別說,星巴克就靠著這套手段,在國內割韭菜,割了好多年。
這種情況,直到某幸咖啡,這個帶著互聯網思維的攪局者出現,情況就一下急轉直下了。
這家企業可不跟你講什么文化,講什么生活品質。
反正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是一通猛砸錢。
他們燒錢勢頭的那股猛勁兒,真的是讓星巴克看了都害怕。
原本三十多一杯的咖啡,愣是被他們賣出了一個比奶茶還低的價。
九塊九,十幾塊,就能喝到和星巴克一樣品質的中杯,和大杯咖啡。
而這時九零后,和零零后已經成了消費市場的生力軍。
這些年輕有活力的一代,可并不愿意受老一輩傳統思維的束縛。
他們更喜歡嘗試新鮮事物,老一輩們喜歡喝茶,他們可不喜歡。
所以很多人更喜歡奶茶,咖啡。
而某幸就抓住了這個消費群體的心里,反正我就是拼命給你便宜,還給你和星巴克一樣高大上的產品。
讓你消費者是既能得到里子,又能得到面子。
反正你就來薅羊毛吧,薅的越多,他們還越高興。
反正他們看重的也并不是消費者買咖啡時候,支付的那三瓜倆棗。
他們看重的是消費者帶來的流量,以及對他們品牌的客戶粘度。
只要消費者下載他們的APP,并且好正有足夠高的日活量。
那他們就能夠在資本市場上講故事,能夠從那些資本手里源源不斷的拿到錢。
拿了這些錢,他們就可以到實體店里去燒。
等燒到一定規模,APP用戶積攢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把這些流量變現。
甚至還沒等把流量變現,他們就已經被瘋狂的資本,給捧到了米國的股市上去敲鐘圈錢去了。
所以甭管這家企業,后來怎么被揭露造假也好。
反正肖鋒還是挺欣賞這家企業的,因為他們是真真切切的讓國內的消費者得到了實惠。
另外就是他們是真真正正的硬鋼了星巴克,還把星巴克的褲衩給扒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