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把這臺設備上的透視導航系統,集成到自己的手術機器人身上。
那還要個毛線的三維成像系統啊?
直接隔著肚皮,給病人做手術不就得了?
還需要毛線的3D人體建模系統啊?
老子完全不需要,對手術進行模擬,也不需要再術前進行什么路徑導航模擬實驗。
老子直接就可以開刀做手術了。
這設備,連大鐵錠都可以透視,更何況是人體一層薄薄的肚皮?
只要射線能夠穿過人體肚皮,并且成像,他就完全無需什么三維成像鏡頭,也一樣可以給病人做手術。
這樣一來,他研發的手術機器人,不但比達芬奇大大節省了手術的步驟,也大大提升了效率。
想想看,如果醫生們使用達芬奇給病人做手術的時候,又是要病人做X光,又是要做CT。
反正能透視的設備全都要照一遍,然后才能根據得到的數據,進行人體建模,然后在進行術前的模擬手術。
這樣才能確定手術時,機械臂進入術區的最佳路線,并且定下導航路徑。
而他使用這臺設備,則完全不需要這么多繁瑣的步驟。
只要把病人推倒手術臺上,把那工業機器人上面的透視設備,往手術臺上面一放。
這樣坐在遠端操作臺后面的醫生,就可以從操作臺前面的顯示器上,看到病人肚皮下面的全景。
就可以直接操作機械臂,進入到病人體內,并且避開要害部位,精準的進入術區。
這樣一來,不但節省了手術前的準備時間,還能夠大大的簡化設備。
要知道現在的達芬奇,有五條機械臂,在手術的時候,一般要用三條來進行操作。
其中兩條是執行手術操作的機械臂,另外第三條,則是持鏡臂。
【書友福利】看書即可得現金or點幣,還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可領!
說白了,就是在手術的時候,不光執行操作的機械臂,要進入病人體內,那條手持三維成像鏡頭的機械臂也同樣要進入到術區。
這樣才能在操作臺的顯示器上成像,醫生正是看到了這術區的情況,才可以操作手術。
而現在有了這種透視成像設備之后,就完全無需持鏡機械臂了。
因為隔著肚皮,就可以成像,醫生就可以看到術區的情況,所以就完全無需這么一條持械臂進入到術區了。
一般使用手術機器人進行手術的時候,是需要在病人肚子上打三個孔的。
其中兩個是操作機械臂進入術區的孔,還有一個就是留給持鏡機械臂的。
可是現在,只要打兩個孔就好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更加降低了手術進行時候大出血的風險。
并且也大大加快了病人術后的恢復速度。
要知道一般要用得上手術機器人進行手術的,大多都是兒童,老人,或者重癥晚期的一些病人。
這些病患,經不起傳統開刀手術的大折騰的。
沒有手術機器人之前,醫生對這些病人基本是束手無策,基本都是勸他們保守治療,聽天由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