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機械硬盤,還是現在流行的固態硬盤,這些硬件從設計,到生產,再到原材料,可以活所有技術全都掌握在美日韓這三個主要國家的手里。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咱們國內的大學,硬件專業前幾年不吃香的主要原因。
正因為這看著就讓人感到絕望的技術差距,國內的企業,基本沒多少愿意在硬件方面下功夫投入的。
所以對于硬件人才的需求缺口也不大,雖然是又那么幾家企業,但給出的薪資待遇也并不高。
所以很多大學生不愿意報考這樣的專業,因為畢業之后,前途一眼就能看到頭。
就算能夠進入對口的公司,開展對口的工作,可那又如何?
公司都是半死不活,也沒有要追趕人家的雄心壯志,每天都是靠著撥款混日子。
這樣沒奔頭的生活,哪個年輕人愿意干?
所以幾年前,全國很多重點大學,幾乎都不怎么開計算機硬件專業。
就算是開了,也找不到太多的人。
不過這種情況,從去年開始,我們被米國人在硬件方面卡了脖子之后,就發生了轉變。
首先就是國家的態度和以前不一樣了,對很多硬件企業,都給了大把的優惠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
很多硬件企業,也振奮了起來,知道未來幾年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追趕機會。
也都紛紛開始招兵買馬,準備奮起直追。
各家公司都紛紛給旗下的員工,提升了薪資待遇,甚至有不少都開始大把的面相社會招人了。
而很多學校的硬件設計研發專業,也開始跟著火熱了起來。
不過因為技術上面的代溝差距,肖鋒覺得即便我們現在開始奮起直追。
預計沒有個十年八年,咱們是很難能追上人家的。
而且你在進步的同時,人家也在不斷的進步,所以這注定是一場長期的競賽。
咱們真正想要追趕上美日韓的技術水準,運氣好的話,二十年能夠追平就算不錯了。
這時正常發展的情況下。
但現在有了星火科技搞出來的碳納米管芯片之后,那咱們就不用那么長時間了。
因為從基礎材料方面,咱們已經完全無需使用傳統的硅基晶元了。
事實上無論是制作芯片,還是制作內存,都是需要使用晶元作為基片的。
說白了就是提純二氧化硅,生產出硅棒,然后切割打磨,生產出一片片的硅片。
然后在這些硅片上蝕刻,把他們變成一塊塊小的晶片。
純度高的,無瑕疵的就拿去生產頂級芯片,和超頻內存顆粒。
普通的和略有瑕疵的就拿去生產一般的芯片,或者是普通內存顆粒。
而在硅基晶片這個領域,則又都是日韓寶島以及德國企業的天下。
咱們國內雖然也能生產晶圓,但咱們生產的晶圓尺寸比起這些廠家的產品,就要小很多。
這樣一來,成本就不占優勢。
而接下來用晶圓蝕刻出來的晶片,就會被分裝,發到不同的廠家去進行不同的生產利用。
比如高端的拿去做CPU芯片,低端一點的就拿去做內存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