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細微的氧化,也許看起來并不起眼,可在外太空,卻可能給宇航員和航空器帶來滅頂之災。
但是使用氦氣就不用擔心這樣的問題了,而且這種氣體密度比空氣輕,檢測那些管道就在合適不過了。
另外這種氣體,還可以裝在一個罐子里,等火箭發射的時候,加壓注入火箭的燃料罐里。
因為這種氣體的物理特性,會讓他們聚集在燃料罐的頂部,他們就會不斷向下擠壓,把燃料擠壓進入燃料管,最后送到燃燒室。
與此同時這也是核電大發展的時代,人們一直想要尋找一種能夠給核反應堆降溫的安全冷卻劑。
這時候,氦氣又隆重登場了。
也正因為,氦氣在工業領域被發現,越來越重要。
所以米國開始大量的收集氦氣……
此時的米國財閥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而米國政府也不敢以政令的方式強壓這些公司。
所以當時米國政府就以高價,從各大天然氣公司手里,收購氦氣。
并且把這些氦氣儲存在一個廢棄的礦井中,進行大量的儲備。
從1970年代,這氦氣的產量,從原來的年產兩千多噸,一躍成為年產兩萬多噸。
因為那些天然氣公司發現,政府這么在意這種氣體,而且出價還那么高,于是便開始大量生產。
而這些氦氣,幾乎百分之九十五,都被米國政府收購,并且儲存了起來。
原本米國是打算利用充足的氦氣資源,來和前蘇聯在太空領域展開對抗的。
可哪想到1991年,前蘇聯轟然瓦解了。
這下米國政府儲存的大量氦氣,就抓了瞎。
蘇聯解體了,那太空大戰計劃,自然也就不需要了。
米國兩院幾乎立刻就砍了NASA的經費,停止了大半的太空項目。
雖然這些計劃很美好,但實在是太燒錢了,即便是米國這樣的老大,也燒不起。
于是隨著太空計劃的終止,米國政府儲存的這么多氦氣,也就沒了用武之地。
那時候雖然電子產業在蓬勃發展,可人們卻依舊沒有發現氦氣在電子產業中的妙用。
而氦氣在電子產業中發揮重要作用,那都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
隨著各種電子芯片越做越小,還有人們生產的硅片越來越大。
人們發現,再生產制造硅片的過程中,有個過程就是打磨拋光。
這個過程就是要把硅片從硅棒上切割下來,然后打磨。
而這個過程就需要非常好的冷卻降溫,因為這個過程要是做不好,那么可能就會損壞兩張硅片。
而硅片,就是生產晶圓的重要基礎材料,一家晶圓企業想要在市場上又競爭力,那么良品率就是關鍵。
所以人們想盡辦法尋找合適的冷卻劑,這時候又是氦氣,再度隆重登場了。
而且在之后光刻機生產芯片的過程中,同樣是氦氣,作為重要的冷凝劑,參與到了整個生產過程中。
因為在制造芯片過程重要仿制電子逃逸,所以整個生產過程,要在非常穩定的惰性環境當中。
在充滿空氣的環境中,電子很容易就會發生逃離現象,那么一張芯片就很容易報廢。
不過如果在生產過程中充滿了氦氣,那生產環境就穩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