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最近一段時間,在濱城就誕生了大大小小,差不多數十個各種各樣的產業園。
現在的濱城市里,幾乎每個區的管理者,都在想盡辦法來開辦產業園。
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把產業園建起來,把企業引進來,那么就能給本地區創造足夠多的就業機會。
而有了就業,那么就會帶來外來人口,有了外來人口,那這些人就會在本地租房,吃飯,消費。
而且這些人還大多都是高質量的年輕人,這些人一旦在本地安定下來,那么就會成為未來城市的骨干。
這些人要是留在本地買房置業,那就能給本地政府帶來收入。
所以現在濱城的各個區,可以說每個區的領導,都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幾乎每天都要跑到市里面去要政策,要規劃。
市里面自然也樂不得看到這樣的競爭。
不過不管這些區怎么競爭,市里面的意圖是很明確的。
要統一按照市里面的發展規劃來。
這樣一來,市里的新區就吃香了,而幾個老城區,這回就沒占到任何便宜。
其實市里面對這些所謂的老城區,也是頭疼很長時間了。
這些老城區里的住戶,都是最早的一批本地人。
這些人占據著成立最好的資源,可惜他們的潛力也相當有限。
說實話他們居住的地段,都是城市最好的核心地段,周邊的醫療和教育配套資源也是最好的。
可幾十年過去了,他們居住的環境造就已經老化了。
市里面早就想對老城區進行改造了,可惜資金一直不允許啊!
你說這些老坐地戶,如果你要是搞動遷,那這些人開口就敢和你要個三五百萬的。
前兩年上面就是因為這個問題,不得不放棄了對老城區的改造工作。
現在檳城要發展,自然是不能再受困于城區之爭。
而那些新城區,甚至原本是郊區的地方,這時候就成了香餑餑。
因為沒有所謂的老住戶,所以土地就比較容易到手,而且規劃也更加方便。
上面是想怎么搞配套就怎么搞配套。
不過這次市里面搞產業規劃,也是請了專業人來制定的計劃。
并不像以前那樣,完全是拍腦袋做決定的。
而是根據各個產業園性質的不同,來進行的資源配套和規劃。
比如這個區域,就做成物流園,緊挨著他的區域,就做成一個生化制藥的產業園。
前邊的產業園,就專門是搞電子產業的。
反正術業有專攻,所有的產業圈職責明晰,不能亂配套。
因為畢竟這里面涉及到一個環保和人員配置的問題。
然后圍繞著這些產業園,市里面在去給配置人才公寓,房地產,商業中心等等項目。
反正幾乎每個大型產業園,周邊都會圍繞著這樣的配套。
“按照市里面的規劃,將來在這一代,就要建成一個容納三百多萬人的新城呢……”
出租車司機,一邊給姚志廣他們介紹,一邊是侃侃而談。
顯然他也是最近濱城這***式發展的受益人。
按照這位出租車司機老哥的說法,他的閨女,現在在名廚集團總部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