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科研工作者突然發現,原來他們的科研突然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展開了。
以往的時候,大家只能屈身于大學,或者是XX科研所等等。
然后在哪里進行自己的研究,過程就是先要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
然后把理論做成文章,發表到國際期刊上,讓同行們去論證,看看有沒有實際操作的可行性。
然后申請經費,展開小規模實驗。
幾年甚至十幾年之后,才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而這里面申請經費往往是個非常困難的過程。
因為咱們國家太大,撥給大學的科研經費就那么多。
而要分的人卻海了去了,而且很多人在這里根本就是釘子戶,不細說你懂得。
反正成績沒看有多少,但每年錢都不會少了他們一分。
反而是真正想要搞科研的卻拿不到錢。
就算能拿到,也只是拿到一點點,永遠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導致試驗進度大大拖慢,而人家國外卻因為資金充足,反而是經常能夠后來居上,取得突飛猛進的成績。
而現在,有了勸業基金之后,大家突然發現,他們原來可以不用局限在只等著國家給批科研資金了。
只要他們對自己的科研方向能有來一個成熟的理論體系。
他們就可以去找勸業基金,人家的審核委員會可是相當專業的。
他們會審核你的理論,然后就想博士論文審核一樣,要經過幾輪的筆試,面試等過程。
直到確認你的真材實料,也肯定你的理論確實有價值之后。
首先他們會幫你匹配這理論成果,能夠轉化出成果,比較適合的公司企業。
問問他們愿不愿意投資,然后幫忙牽頭。
如果沒有公司愿意投資,他們還會幫忙尋找合適的天使投資人。
等有公司和天使投資人愿意入局之后,他們會給你這個項目配一部分的資金,讓那些投資人,和公司安心。
然后三方一起劃分好股權比例,之后你就可以展開項目的研究了。
而這才是純純的科技創新!
現在這樣的創新理念,已經開始在國內流行起來。
很多國內大學年輕有沖勁,有理想和才華的科研人員,又或者是很多科研所的科研人員,這時候也都在準備材料。
準備取找勸業基金試試,看看能不能給自己拉倒啟動的科研資金。
現在勸業基金,在國內已經是聲名鵲起了、。
對科研工作者友善,而且絕對懂行,這就是所有搞科研創新的人,對這家基金的評價。
無數人現在都不在首選去國外期刊上刊登文章了,而是一旦有理念,就先去找勸業基金。
因為這家基金,對他們而言,其實是最佳的把知識變現的途徑!
也正因如此,國外的很多科研期刊都發現,從去年下半年開始。
他們收到的來自H國的科技論文投稿,數量忽然開始銳減了。
這就讓他們很是奇怪,這到底是發生了什么?
這風向怎么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