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指令集,其實也是肖鋒帶回來的那些電子方面的克隆專家們,在經過反復推敲之后才敲定的。
其實這些東西對他們而言,就好像是上古時代的文言文一樣,很繁瑣也很麻煩。
是早就被克隆專家所處的時代淘汰的垃圾產物了。
但是這個時候拿出來,卻剛好是最適合于目前地球科技,也能夠被當下的人類理解并且接受的技術了。
而肖鋒也讓那些克隆專家做過一些評估,就這些指令集,還有AI語言的水準。
其實完全是領先了當下地球電子科技50年的水準。
這對于國內的電子科技而言,其實無疑于是一次拔高。
但也并不算是憑空拔高,畢竟咱們在硅基芯片時代也是有一定基礎的。
只不過現在咱們是突然切換到另外一條賽道而已。
不過既然已經在這條賽道領先了,那咱們就要把優勢保持下去。
至于為什么還要組織人學習這些指令集,一方面是要夯實基礎,把這些指令集的奧義吃透。
因為只有吃透,才能在將來新的科技領域,有基礎去發力。
你就比如這些指令集的語言,對咱們來說,是領先咱們五十年。
但其實對歐美,尤其是對米國人而言,也就領先三十年而已。
如果他們掌握了這套碳基芯片的語言,那么以他們的科技實力,如果咱們停滯不前,他們奮起直追的話。
也許只要二十年,他們就能追上咱們。
所以在指令集這一塊,咱們還是要繼續發力的。
吃透了這指令集的奧義,才能不斷發展并且優化。
然后就是AI語言這一塊了。
其實星火科技拿出來這套小星星人工智能,只能說是最初級的人工智能。
才剛剛踏入人工智能門檻的作品而已。
但這對于目前地球的人工智能科學而言,這就相當于直接給加了一個一百步的跨越。
畢竟在這之前,咱們在人工智能領域。
別說是人機交流了,就是讓機器進行自我的深度學習,還沒有玩明白呢。
人臉識別剛剛是入了門,而語音識別這一塊,呵呵,你就講幾句帶口音的他都聽不明白。
更不要提在我們的文字里面,還有那么多的同音字,諧音字呢。
還有那些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之類的詞語,就更不是人工智能所能理解的了。
而且說是語音識別,漢語的語音識別和對話技術,才是世界上最高深的。
如果任何了一種人工智能掌握了用漢語聊天的技術,那么他用英語或者其他語言進行聊天,那都是輕而易舉的。
要知道想用漢語聊天,那你只需要掌握三千個生字就可以了。
而想用英語熟練的聽說讀寫,那你掌握的詞匯量,最起碼要從7000起步,到10000個單詞,你才能做到熟練的聽說讀寫。
可能很多人聽了之后會說,那豈不是英語更難?
錯!
想想看3000生字就能聽說讀寫,這說明這3000個生字,就可以延伸出更多的詞匯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