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就是一個鐵坨坨擺上去,要一次成型不下臺架的。
而五軸機床,確實在有些復雜的曲面加工這一塊確實是做不到……
不過這些難題,在有了星火科技提供的柔性加工機床之后,立馬就是迎刃而解了。
以前一直困擾咱們的產能,現在全都不是問題了。
以前是一年咱們的J20產能也就是20架,外媒的估計是咱們產能有限,想提速也提不上來。
最關鍵還是受限于航發的產能,其實他們還真就猜對了。
不過咱們官方從來沒給出過任何回應,倒是有一些愛面子的民間群體,給出了解釋。
說什么,咱們又不打仗,所以生產那么多沒必要。
再說生產那么多,放在那里保養不費錢嘛?
所以咱們的策略就是慢慢生產,一邊生產一邊改進,一邊升級……
其實懂行的都知道這就是給自己臉上貼金呢…
真要是數量不重要,那你軍艦為什么要下餃子呢?
本來咱們戰機的性能就不如F22,質量跟不上,那數量還不跟上?
尤其是在現在這樣極度復雜的周邊環境下……
可惜不是軍方不想,實在是產能跟不上啊跟不上。
而現在有了柔性加工機床,才交給了空軍一個禮拜。
空軍方面光是J20,就已經做到每個月產能20架。
這可是一直緊盯著咱們最新戰機數量的某方面媒體給出的數據。
這幫家伙,對咱們的軍事力量,那恨不得比他們自己都清楚。
天天跟著天上的衛星,扒著眼睛數咱們的飛機和戰艦呢,數量方面更是生怕錯嘍。
而最近咱們的戰機產能陡增,也是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
點解?為何?想不通!
我們在精密加工這一塊,明明拿捏的死死的啊!
怎么他們的產能就上來了呢?
其實只要是能造航發的都知道,這戰斗機航發的難點到底在什么地方。
首先就是材料,不過當你攻克了鎳鈷鉻合金的制造之后,航發的制造材料基本就沒問題了。
然后就是啟動設計,說白了就是渦噴發動機里面的氣道和葉片的布局。
這可是航發制造的三大關鍵難點之一,無數設計師為了這些布局是絞盡了腦汁。
只為了稍微改動一下轉子上面葉片的形狀,或者布局,從而提升航發的性能。
再然后就是精加工了,這個可以說能占到戰斗機航發生產難度的百分之五十。
因為你之前的設計,哪怕創意再是天馬行空,可最后也要落到實處。
你要把你的創意生產出來,裝到發動機上去實測。
實測通過之后,才能在裝到飛機上去使用。
所以到最后這精加工就是關鍵。
而咱們這邊這些年來科技的進步,西方可以說是一只在跟蹤了解。
而且通過收買等手段,他們也掌握了不少咱們戰斗機研發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