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喜歡購物的,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在車上逛逛購物平臺,完成購物。
甚至將來喜歡健身的人,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在車上完成一些簡單的運動訓練。
這才是真正的未來智能汽車發展的方向。
而對于這些傳統車企而言,他們根本就不具備這樣的互聯網思維。
甚至他們還會認為這是扯淡。
你讓他們雇傭一個有互聯網思維的領導者來造車的時候,恐怕他們原來的領導層會造反。
會說你這不是扯幾把犢子呢嗎?
這怎么可能造出好車,合格的車來?
可問題是,就在他們扯皮的時候,咱們已經走在前面了。
不信,大家可以看看今年國內各大造車新勢力的走向。
BYD已經是ALL-IN了,而且他們推出了全新的DM-I技術,就已經把傳統的發動機,變速器領域給掀了個底朝天了。
傳統的發動機我們不用了,變速器我們也不用了,人家的DM-I系統,直接就可以把綜合油耗干到百公里4升以下,這還是饋電的情況下。
至于未來和小鵬還有理想,雖然在動力方面沒有BYD那么牛,但他們的互聯網思維卻剛好又是BYD所不具備的。
所以他們在車機系統方面,自然是有著他們的優勢。
而隨著H公司,和大米等企業的紛紛入場,未來5-10年之內,這電動汽車向智能終端汽車方面的過度,必然會加速。
而在這個過程中,像大眾,豐田這樣靠著以前技術吃老本的傳統造車企業,注定會被淘汰。
也許過程不會那么快,但只要按照這個趨勢走下去,都是早晚的事。
當然如果他們有壯士斷腕的魄力,也許還能存活下去。
或者將來,他們可能會在國內找一家只能造車企業,互相成全,然后茍活下去。
不過在想像以前一樣,躺著就把錢賺了,那肯定是沒戲了。
而在未來的電動車領域,能夠威脅到咱們華系車的。
也就只有兩家企業,一家是本田,另外一家就是特斯拉了。
本田怎么說呢?
這家企業,可以說是日系車企里對擁抱電動車,態度比較開明的一家。
而且也是最早就開始開發銷售電動和混動車型的企業。
甚至他們有幾款混動車在國內賣的很好。
很多人都以為,這本田技術真牛掰,可實際上大家不知道的是,他們現在主力車型CR-V和雅閣上使用的混動技術,其實就是早年BYD的技術。
甚至就是脫胎于BYD最近推出的DM-I技術。
只不過是因為本田技術底蘊更好,所以比BYD推出的早。
而BYD早幾年,則是把精力都放到造電動大巴上面去了,所以那時候和本田是交換了一些技術專利。
然后就主要造大巴去了,畢竟造電動大巴對他們而言利潤更高。
一臺電動車才能賺多少錢?
一臺電動大巴,在國內售價都要兩百多萬起步,而在國外那更是要四百萬起步。
一臺大巴賺到利潤,都比在國內買一百臺小型電動車賺得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