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后來都有人分析過,日本的地產泡沫,其實也是日本國內的高層,有意借助那次的機會故意刺破的。
而且通過那次的廣場協議,也讓日本人狂熱的頭腦漸漸清醒了過來。
此前他們表現的太高調了,所以會被米國人拿來祭旗,也就再正常不過。
那么接下來,還是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好了。
日本人從那時候起就掌握了悶聲發大財的奧義。
很多企業都開始爭相上游,不在在乎表面的名聲,而是更加專注于成為水面下的鱷魚。
其實整個九十年代,到兩千年代初期的頭幾年,日本的電子產業還是很風光的。
那時候的索尼就是日本電子產業的典型代表。
索尼的電腦,手機,MP3,還有PS游戲機是隨處可見。
當時歐美的家庭里,誰家里要是沒有幾件索尼的電器,那才顯得不正常。
電視,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更是讓日本人賺得盆滿缽滿。
那時候的三桑不過才是一個亦步亦趨,跟在日本人屁股后面的小老弟。
真正讓日本人開始走向衰落的,則是從199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
那次的金融危機,是給了日本人的半導體產業迎頭一棒。
驕傲自滿的日本人,認為全球經濟下行,于是開始調整了產能,將很多工廠的產能收緊,以便能夠保證足夠的利潤。
而這個時候,南朝國人卻賭上了國運,反其道而行之。
當時他們已經掌握了DRAM的生產技術,可在品控和成本方面,卻始終干不過日本。
幾乎每生產一個內存條,就要賠掉一美元。
這要是換成某些企業,恐怕早就甩手不干,然后去研究風口和平臺去了,哪怕和小菜販搶飯吃,都不在干這種又臟又累的活了。
可人家就是咬牙堅持了下來,哪怕賠錢也要干,甚至還借著這個機會,繼續投資建廠擴大產能。
日本人在搞壓縮產能的時候,他們卻在逆流而上。
哪怕為此背上債務也在所不惜,而南朝國的政府在這個時刻也表現出了相當的果敢。
要知道98年的時候,他們的國庫都賠光了,甚至號召老百姓賣掉金銀首飾和國家共渡難關。
可是就是在這么艱苦的情況下,他們依然咬牙堅持力挺三桑建廠,活下來。
結果這次危機過后,三桑在內存的戰役上是徹底逆風翻盤,超越了日本。
再加上鷹醬的公司也在這時發現了三桑技術確實不錯,最關鍵是產品還便宜。
所以幾乎把所有訂單都轉給了三桑,還在國內推動法律,但凡是日本近來的半導體,統統加稅。
這才一舉遏制住了日本人在半導體領域順風順水的地位。
而這時還有一場更大的危機在悄然襲來,可日本人卻并不自知。
因為通過這次的金融危機,華爾街的資本終于是名正言順的整合了諸多的歐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