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只有一個概念,那就是有的用就行,誰讓咱們在發動機這一塊起步太晚呢!
直到改開之后,濰柴從漂亮國引進了康明斯柴油機的技術之后,我們才算掌握了近現代的柴油機技術。
不過共軌,缸內直噴這些核心技術,卻都還掌握在美日德等國家的手里。
咱們的柴油機想要使用這些技術,也要從人家那里購買核心零部件。
比如高壓噴射的導軌,高壓泵,噴嘴,還有控制芯片等等,都要靠進口。
這還是民用領域,而在軍用領域,咱們差的就更遠了。
直到最近幾年,國內幾家柴油廠商,在共軌,和缸內直噴技術上有所突破之后。
咱們的軍用柴油機,才算有了一些技術上的提升。
但距離美日德高端柴油發動機,我們還有著不小的差距。
所以從一開始,咱們就沒打算跟在歐美日的后邊亦步亦趨,而是直接就打算進行彎道超車的。
所以從2010年,甚至更早,軍方就已經邀請的BYD來參與研發新型的軍車了。
而且還是電動軍車,因為那時候軍方就看重了BYD的電池研發,和在電控方面的能力。
后來到13年和15年左右,BYD也不負眾望,幫助軍方研發出了幾款全新的電動軍車。
比如以我軍原裝甲車為,基礎改裝來的八輪電動裝甲車,還有電動猛士戰車等等。
都已經試制成型了。
可是后來,卻并沒有大面積的裝配部隊。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因為這種電動戰車,在戰場上的后勤補給很困難。
純電戰車,你在戰場上根本就沒地方充電,而且就算你能充電,那充電時間過長也是個問題。
另外就是,當時車子使用的鋰電池,還是普通的鋰電池。
一旦被擊中,發生電池夜泄露,那這玩意就相當于一顆炸彈。
所以軍方最后,也就并沒有大量列裝這幾種新型戰車。
只不過那次的摸索,卻算很成功。
因為新型電動戰車,所展現出來的能力,還是讓戰士們是刮目相看的。
比如迅猛的提速能力,這一貫都是電動車的優勢。
其實在全世界各地,電動車的提速能力,都已經被人展現過無數次了。
比如在米國,特斯拉就已經秒殺過什么保時捷,什么寶馬,甭管你多大馬力的。
真要干起來,在電動機面前,那都只有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下場。
至于國內則是BYD的天下了,BYD的零百加速,就已經秒殺過無數的豪車。
在啟動加速這一塊,電動車比燃油車有著先天的技術優勢。
其次就是靜謐的特性,這就讓戰車在野戰偷襲的時候,有了更加強大的突然性。
如果配上夜視儀,那么這樣的戰車,在夜間,將可以化身為戰場上的幽靈。
普通人,你在夜間根本就別想發現它……
所以雖然電動戰車,并沒有大面積的裝配部隊。
但軍方和戰士們,卻對電動戰車一直都是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