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我又雙叒叕開新書了:重啟人生:我能打給十年前的自己,兄弟們幫忙收藏,給幾張推薦!
******************
原先大家對兔國機床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穩定性和持久性不行。
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了。
首先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設計……
而以前這就是我們國產機床也好,或者各種機械也好,最薄弱的一個地方。
以前要說起國產制造,很多人都說質量不行。
你要問為什么質量不行呢?
很多人會說首先是材料不行,然后是精度不行,不拉不拉。
其實這些倒也沒錯,但能說出這些,也只能算是半吊子。
而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其實咱們首先從設計上就不行。
那設計是什么?
放到一臺機床上講,那就是每個零部件的布局,大小,尺寸,甚至是造型。
這些都是設計的一部分,而工程師在設計之初,就要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而在這方面,日本人可以說是做到了登峰造極,甚至比德國人還牛掰。
之所以日本機床能夠后來居上,在民用層級領域碾壓德國機床,牛掰就牛在設計上。
用過日本機床的人就都知道,日本人的設計很多都體現在細節上。
很多設計看似不起眼,但對操作者而言,用起來就是舒服,方便。
讓你一用就能上手,感覺用起來非常容易,好用。
之后在換其他的機床來用,自然就不順手嘍。
而且這些機床里面每個零部件的布置,還有零部件的尺寸和造型,設計師都要考慮充分。
因為這些零部件怎么布置,才會減小加工時共振引發公差,或者零部件要采用什么尺寸,怎樣的造型,才會讓機床更加堅固耐用。
這些都是機床在生產之初,設計的時候,設計師們要考慮進去的。
而我們早年機床為啥差,就是差在了這些地方。
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我們的大型汽車,還有一些機床設備上那讓人吐槽的設計。
很多使用者,在后面都要問候設計師他老母。
沒辦法,這些就是因為設計師功力不到位導致的。
也從另外一方面印證了我們在大國工匠這方面的缺失有多嚴重。
我們不是沒有好的設計人才,而是留不住,用不好。
不信大家可以去那些外國公司在華的設計院里去看看,有多少年輕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在幫他們工作。
而這次光洋的機床,就讓這幫德國機床企業的同行們是大開了眼界。
這機床,大家先是直接用它連續運轉來一個禮拜。
加工了各種工件,要知道這可是不停機的測試。
可這臺機床居然堅持住了,而最后生產的工件,公差通過測量居然依然能夠保持在2μm。
這結果直接把那些老外工程師都震傻了。
要知道就算是他們德國最好的機床,也做不到這個地步啊!
連續七天不停機的加工,最后整臺機床的誤差居然還能不便,這尼瑪性能要逆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