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我又雙叒叕開新書了:重啟人生:我能打給十年前的自己,兄弟們幫忙收藏,給幾張推薦!
******************
要是以前國內的這些制造業廠家,幾乎都要從歐美購買這些工業設計軟件。
用的最多的就是法國的達索,沒辦法,自從鷹醬對H公司實施封禁之后。
大家都擔心今后也會面對這種局面,所以為了擺脫這樣的被動局面。
大家不得不都提前布局。
國內其實也不是沒有這樣的軟件開發商,可惜都不是很全面。
像米國的安賽思,和法國達索,或者是德國西門子這些企業。
他們的工業軟件,那都是CAD,CAE,CAM一條龍下來的。
也就是說,你可以先用他們的CAD軟件來建模,把你腦海中對于某個工業品的設想建成3D圖形。
然后在利用CAE軟件,對這款設計出來的工業品,進行實際工作環境仿真。
模擬他在運行中的風阻,或者每個零部件的受力是否合理,怎樣才能做好防止共振,做到最好的NVH等等。
然后等到模擬完畢,把不合理的部分進行修改,直到完全合格為止。
然后在用CAM軟件模擬生產過程,這個過程中你可以設計生產工藝和工序,甚至是使用的設備和材料。
直到全部完善之后,才開始真正的試生產。
這樣就大大加快的一款產品的開發速度。
這就是現代化工業從設計到生產完成的全部流程。
當然這也是這些工業軟件流行起來之后,才開始出現的全新生產流程。
、
要是以前,那可比這個慢得多。
就比如米國人,在此前開發F22,光是設計再到定型,就足足用了36個月的時間。
這還不算發動機,光是飛機的氣動外形。
就是說,最開始要用CAD建模,建模之后,在用彩泥做一個實體模型。
然后對這個模型,進行流體力學的各種實驗。
在之后就是生產出一款不帶發動機的樣機,送到一個特殊的風動,去做吹風試驗。
和此前進行的流體力學實驗,進行對比。
在之后才是裝發動機,然后在進行試飛。
這些過程要進行無數次,要花掉無數的金錢和時間。
最后才能敲定原型機,之后就是真正的試飛。
生產出幾架樣機,然后讓試飛員,天天飛,有時甚至一天要飛十幾個小時。
全天候情況下也要飛,然后采集各種數據。
驗證飛機的氣動原理,以及零部件機構是否堅固,發動機壽命等等。
反正整個過程,不算發動機,都要足足36個月。
而且這期間花費的人力物力,那就更是海了去了。
可是自從有了安賽思把這三款軟件整合到一起之后,鷹醬就發現,研發一款飛機的速度可以大大提高。
比如把發動機直接丟給普惠,然后洛克希德馬丁直接就研發飛機的外形。
結果只用了12個月的時間,就開發出了F35。
整個過程,比原來開發F22的時候,整整提升了三倍!
費用更是省了不知多少,這也是為什么鷹醬開始決定淘汰F22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