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F35性能又好,戰力又強,最關鍵是開發成本比F22便宜,你說人家為啥不用?
這還只是飛機,再說汽車。
要知道以前開發汽車的大致流程,也和這開發飛機差不多。
先用CAD建模,然后邀請專門的技師,使用彩泥,把車子雕刻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要不斷和技師交流,對車子的外形進行調整修正。
這個過程要的只是好看,因為這不是軍用品,而是民用品。
而任何一個設計師都知道,一款汽車的顏值,對消費者的影響力有多大。
而且一款車的外形,那就是設計師自己的設計語言。
所以設計師對這個環節那可是非常重視的。
然后外形弄出來之后,就是進行風動實驗,測算風阻。
然后在用最強的計算機,來計算如何減輕風阻,減小車子的重量、。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兩樣是影響汽車油耗的關鍵。
在搞定這些之后,就是設計生產樣車了。
樣車生產出來之后,自然要進行路試。
不過其實對于大多數廠家而言,尤其是像豐田,大眾這樣的企業,造車都有幾十年的歷史了。
使用的發動機,變速器也都是成熟的型號。
以前在別的車上都用過無數次,只要改一改就能拿來用的。
所以只要裝配工藝到位,一般都不會翻車。
這方面,他們也就是走個過場。
真正重要的是,汽車的碰撞試驗。
因為現在人們對汽車的安全性越發重視,所以在新車上市之前,一定要進行安全碰撞試驗、
當然在兔國,這一點可以忽略不計,畢竟這里有五星批發部。
隨便塞點錢,就能混個五星安全標準。
可是在國外那可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在歐盟,或者北美。
你要敢在這方面做手腳,那人家的監管機構可真敢罰死你。
而且你的車子,就算能夠蒙混過關,可是那些媒體也不會輕易放過你的。
因為他們會把車子買回去,自己進行碰撞測試。
如果你的車子,在碰撞測試中翻車,那你在市場上的銷量也注定會翻車。
甚至整個品牌的形象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所以像傳統車企,每當新車上市之前,最頭疼的就是要進行上百次的汽車碰撞試驗。
而這個碰撞試驗,那可是花費非常巨大的,所以車企們也最是頭疼。
比如每次碰撞都要用新車,一個實驗全流程下來,要撞掉一百多輛車。
這得多少錢?
而且車子里面的假人呢?
這些假人也老貴了,隨便一個都要一萬多美元,不賣還不成……
所以一個流程下來,你看要花多少錢。
盡管那些車企一個個都財大氣粗,可這樣實驗坐下來,也都會感覺到肉疼。
可是自從有了CAD,CAE和CAM這三款軟件之后,車企們突然發現。
誒,這開發一款新車好想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