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我又雙叒叕開新書了:重啟人生:我能打給十年前的自己,兄弟們幫忙收藏,給幾張推薦!
******************
其實現在很多人已經漸漸意識到了這些問題。
那就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很多的產業鏈,將會漸漸發生轉移。
這一方面和國內用工成本提升有關。
可更關鍵的還是在于政治因素。
最近幾年歐美的企業,就是在刻意的扶持一些東南亞的國家。
哪怕這些國家的基礎建設并不太好,哪怕這些國家的工人素質也不是很好。
可他們就是要把產業鏈轉移到這些國家去,至于原因,就不用多說了。
而咱們這邊自然也發現了這些問題,所以才提出了技術升級的話題。
要說以前,可能也就是喊個口號,但并沒落到實處。
可是這次,咱們是真的認真了。
因為這么多年過去了,咱們也發現了,如果一直像以前樣發展。
那咱們只能跟著歐美的指揮棒跳舞。
咱們始終都會處于產業鏈的最底端,干的是最臟最累的活,可卻賺著最少的錢。
有的國家,可能覺得這樣也挺不錯。
可作為一個有上進心,喜歡講究自古以來的國家,咱們自然是不能這樣自甘墮落。
咱們要奮力爭取上游……
所以咱們才開始了產業升級。
要是以前,這條路注定是不好走的。
因為很多產業鏈上游的技術,都掌握在歐美日韓這些國家的手里。
光是他們的技術壁壘,和專利封鎖,就能鎖死咱們。
技術的差距,會讓咱們想要突破非常困難。
可能要走十年,甚至幾十年的艱苦路線。
就好比南朝國,這可是二戰之后,全世界唯一一個從后進國家,升級成功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度。
可如果研究一下他們的發展史,大家就會明白他們這一路走來到底有多么艱辛。
他們其實也是從1980年代開始,才真正像高端產業鏈進軍的。
要知道在那之前的三桑,不過就是一個買魚干,和海帶這樣海產的貿易公司。
可人家自從打就算進軍半導體產業之后,就咬著牙死磕。
從日本引進技術,光是被日本人耍著玩,就被耍了十年。
直到1990年左右,他們才終于能夠自己生產DRAM,也就是內存條了。
可即便是這個時候,他們的內存技術也遠遠落后于日本。
甚至在日本廠商的壓迫下,他們沒生產一條內存,都要虧掉一美元。
可他們是怎么做的?
咬著牙,繼續硬磕,就是頭鐵。
終于在1998年,他們等來了轉機。
隨著金融風暴的來臨,日本企業開始減產,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消費降級。
可他們卻在這個時候,不進反退,開始大手筆投資建廠,擴充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