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杜公,臣請問,若不征發荊襄等地府兵,朝廷能不能守住長安?”
李世民霸氣的道,“突厥若突破外圍防御,孤將親統領長安附近兵馬守衛長安,迎戰突厥!”
當年突厥大舉入侵,李淵等嚇的準備遷都襄陽避戰,也是李世民堅決反對遷都。
如今再次面對突厥人的入侵,甚至比那一次更嚴峻時,李世民表示了抗戰到底之心。
王珪聽到這話,對李世民欠了欠身,“既然太子殿下認為能守住長安,那么臣以為實不宜再征發荊襄等地府兵了。”
“為何?”
“臣不久前剛自外地返回長安,一路所見,感觸極深。連年征戰,使的各地人丁銳減,就算以關中為例,貴為京兆都師,武德元年一府之丁不過萬余。朝廷征薛舉去其一成,征劉武周,再去一成,征王世充竇建德,又去兩成。”
“而今年,眼見山東河南將起大災,便是揚州東吳這富庶之地,今年也有歉收之端倪,今年只能指望著荊襄之地能略多些收成,以勻給其它地方一些賑災口糧。若是現在把荊襄之地的所有軍府全征發起來,那數萬的府兵,十余萬的民夫一動員,則今年的秋種便要耽誤了!”
“我們不能光顧著眼前,還得看到歸更長遠些。”
李世民緊皺眉頭。
他聽出了王珪話外之音,“諫議大夫難道認為此戰,我大唐傾國之力,依然不能畢其功于一役?”
李世民和杜如晦長孫無忌等多次商議,擬定的戰略,最終的目的是要引敵孤軍深入,最終集結大軍關門打狗,圍而殲之,是要重挫頡利,要大勝的。
可現在王珪這話,卻無疑是對此表示懷疑了。
李世民對自己統兵作戰很有信心,之前所有的策略也是圍繞著如何擊敗突厥重創突厥的,可現在。
“殿下,國朝方立,四海方平,今年又將有大災,更加上京師、幽州之亂,人心不穩,此時制訂戰略,臣以為當謹慎保守一些,未算勝先算敗,當審時奪勢,量力而行,切不可孤注一擲。”
敗?
李世民之前從沒想過,可現在王珪提醒了他,萬一敗了呢?
這個想法一出現,李世民突然感覺到一陣陣心底發涼。
剛剛經歷玄武門宮變奪權的他,能否承受的起這一敗呢?
良久,李世民點了點頭。
“諫議大夫言之有理,此事容孤再好好想想,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