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結束,新皇在內朝顯德殿大宴群臣、藩使外賓。
太上皇今日始終未能出現,雖然讓百官不免心下猜疑,但并沒有妨礙今天的喜慶。李世民坐在殿上,換上了通天冠袞龍袍,不時的撫著短須,很是高興。
群臣魚貫而入,在宦官內侍的引導下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宦官對秦瑯很客氣,唐初的宦官還是地位很低的,大唐內三省里內侍省和殿中省皆有宦官,但內侍省這個皇帝近侍機構,掌握著傳達詔令、守御宮門、內庫出納等重要事務的機構,共長官內侍監居然是用文臣擔任,宦官們最高只擔任內侍、內常侍。
而殿中監只負責皇帝生活起居飲食諸事,更是毫無權力,但也是文臣擔任。
因此這些宦官們可個個低調的很,尤其是在面對秦瑯這種當紅年輕寵臣時,更是卑微不已,滿臉陪笑,腰都快九十度了。
秦瑯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對著這位年輕的宦官點頭笑了笑,“多謝內侍。”
那宦官趕緊道,“奴只是白身,可不敢當翼國公這聲內侍之稱。”
大唐長安太極宮、東宮里的宦官可不少,足有幾千之數,都集中在內侍省和殿中省,宦官首領內侍監、殿中監皆為從三品,下面也有不少有品級的宦官,各有職掌,但更多的是沒有品級的白身宦官。
在唐初,能稱的上一句太監稱呼,其實只有殿中監和內侍監秘書監等諸監長官,而且并不是宦官的意思,因為諸監多是由文臣擔任,如將作監等五監長官因此有時也稱大監或太監。
太監真正代表宦官,是要從高宗之后,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長官稱太監、少監,于是后來慢慢的太監就成了宦官們的一種尊稱,最后普遍變成了宦官的代名詞,就如最早大夫可不是醫夫的稱呼,但后來慢慢的大夫成了醫生的稱呼一樣。
秦瑯笑笑,誰能想到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厲害的朝代大唐,在唐初的時候宦官其實是最沒權力的呢。
小宦官躬著腰退下,秦瑯左右打量了一下,發現自己位置挺靠前的。
原來今天這宮宴跟剛才典禮上的班位還不一樣,剛才是嚴格按外朝班位來的,而今天這宴席次位,卻是按照剛剛的封賞名單來的,實封的四十六位功臣按受封順序排最前,然后才是按職事官職品階排序。
秦瑯是排在功臣第五檔,但前四檔功臣總共才十一人,他是第五檔首位,因此他的坐席本來是第十二位,但是因為秦瓊、柴紹、李藝、長孫順德四人皆領兵在外,因此秦瑯今天排到了第八位。
秦瑯前面是禮部尚書、河間郡王李孝恭,后面本是張公謹,不過他現在任代州都督領兵在外,所以是劉師立在秦瑯后面,這位本是王世充的人,后來李世民平王世充贊賞他的才能招入秦王府,參與玄武門計劃,此次授封為左驍衛將軍、襄武郡公。
秦瑯跟這兩位都不熟,笑著跟李孝恭打招呼,結果這位魁梧粗胖如棕熊似的郡王,卻只是哼了一聲。
秦瑯訕笑兩聲,明白李孝恭雖沒跟李神通一樣反對這次封賞,可也心里有氣。這位宗室名王當年打下東南半壁江山,雖說多有李靖的功勞,可他自己也確實很了得,可后來李淵卻以一個有人舉報他謀反為由,把他從揚州大都督任上調回京,然后還將他下獄審問,確實寒了他的心,哪怕后來李淵又放了他,但他也很清楚,這不過是李淵要奪他權而已,什么謀反不過是借口。
而李世民兵變后,更是直接把他的爵位由趙郡王改為河間郡王,雖都是郡王,但趙郡和河間郡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李道宗任城王改江夏王是下郡改大郡,他卻是大郡改下郡了。
更別說,現在只讓他當個禮部尚書了。
那個小宦官去而復返。
“翼國公,陛下旨意,請你上座。”
“上座?”
“陛下說齊國公統兵未還,今日便讓翼國公坐齊國公的位置。”
秦瓊功臣名單里排第三,李世民讓秦瑯坐秦瓊的位置,以表彰秦瓊之功。
秦瑯道,“我坐這挺好,就不用移了吧。”
“翼國公,這是陛下的旨意。”小宦官為難的道。
秦瑯覺得今天他坐在這第八位,已經很顯眼了,若是再坐到第三位去,那估計更引人不滿,于是一再推辭。
誰料到他這番推辭,卻惹惱了一人,不是別人,卻正是淮安王李神通。本來今天就一肚子氣,誰知道來參加這宴會,他的位置還比剛才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