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顯德殿上。
秦瑯奏陳,“請陛下派遣朝廷要員,分派諸道各州,以為捕蝗使,監督地方捕蝗,并賑濟災民。”
秦瑯同時建議,要鼓勵百姓捕蝗,讓各地官府下令,百姓可用捕得蝗蟲換粟。
“捕得一石蝗,便換一石粟,捕得一斗蝗,便換一斗粟。同時,要向百姓宣揚蝗蟲可食,蝗蟲可飼之用。”
對于秦瑯的這些建議,李世民覺得很不錯。其中蝗蟲換粟之事,他則認為這是賑災之法,畢竟饑荒之時,朝廷也得放糧。現在把治蝗抗災跟賑災合到一起,也是上策。
“臣還有一建議,眼下朝廷上下要團結一心,共同抗災,對待蝗蟲一事,必須得統一思想,不能左右搖擺。故此,令各捕蝗使、各地州縣長官,禁止境內修建蝗神廟、蟲王殿等,并對原有的也一律搗毀禁止。對于有敢趁機散布妖言者,皆捕之。”
這一條,在殿上引起了爭議。
但最終還是李世民拍板,定下決心。不能這邊在號召百姓滅蝗,那邊卻有人帶頭拜蝗,做事就得一心一意。
于是乎,李世民當殿下詔,禁止各地官員們搞官方祭祀蝗神祈禱蝗皇等行為,并要把原有的這些什么蝗神廟等全都拆毀,大災之時,當上下團結一心,共同抗災救民。
秦瑯被李世民委任于全國治蝗的總指揮,授他為都督天下各道諸州縣捕蝗使,鎮撫司也成為各地捕蝗方面的總指揮機構,由他們出臺捕蝗抗災的條例手冊,負責指導意見。如何滅蝗等,由他們來出臺方案。
為了表示出治蝗決心,李世民還派出朝廷的重臣們分道領銜捕蝗。
太子太傅、平章事秦瓊授為河西隴右朔方關中捕蝗使,都督整個關隴河朔地區的捕蝗救災。
太子太師蕭瑀被授為河南捕蝗使,宇文士及授予河東捕蝗使,楊恭仁被授為河北捕蝗使。
李道宗為淮南捕蝗使、封德彝為山南捕蝗使。
基本上會發蝗災的地方,都派出了大員。
由于秦瑯的干涉,這次朝廷對蝗蟲的重視很高,甚至處置很早。并沒有等到無數的蝗蟲已經鋪天蓋地的開始移動的時候才來救災。
如今許多地方的蝗蟲才剛剛孵化出來,從孵化到成蟲,大約有一個月的時間。
這一個月的時間,是秦瑯想盡辦法爭搶來的。
能不能控制住今年的蝗災,能不能讓今年不要在雪上加霜,就看這一個月的關鍵時間了。
好在最頂級的決策層,已經統一了思想。
走出東宮,秦瓊問兒子,“還來的及嗎?”
“來的及,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我們還有一個月時間呢,只要各級官府統一了思想,一致行動起來,動員百姓們一起加入這場捕蝗大戰中來,我們就還來的及。”
本來一直稱病的秦瓊,這次很主動的請求外出為捕蝗使,皇帝很高興,讓他一人都督整個關隴河朔的捕蝗,這也是今年蝗災可能最嚴重的地方。
因為關隴地區是今年夏季旱情最嚴重的地方,大旱有大蝗。
“現在我終于明白你之前為什么那么拼命的在孵蛋養雞了。”秦瓊拍了拍兒子,那個時候兒子面對各種置疑并沒有過多解釋,因此落了個貪財之名,被人非議堂堂國公卻整天想著賣雞賺錢。
“呵呵,鳥其實才是蝗蟲的天敵,但蝗災之時,鳥也治不了,多養點雞鴨會不錯。這種時候,十只雞的滅蝗能力,不比一個人差。”
他的第一批雞苗孵出來,也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算算現在這些雞也有一兩斤。
眼下正是這些雞們發威的時候了。